
- UID
- 5673
- 主题
- 7
- 帖子
- 195
- 积分
- 1059
- 现金
- 1051
- 精华
- 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8-12-16
- 在线时间
- 469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11-4
 
|
近日,我市举行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活动,这不仅可以有效端正选人用人之风,而且还可以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赢得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致的赞誉,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其中对第一学历的限制,让不少有志向的年轻人阻挡在了公选大门之外,让人不甚感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转载一篇评论文章,希望大家发表真知灼见.(可因为我市设立的门槛太高,好多职位没达到报考要求而取消了)
第一学历”歧视是导致“公选不公”的罪魁祸首
在近年来组织的干部选拔中,一些地方为使自已的招录条件看着光鲜,人为地将“第一学历”即全日制毕业生作为报考的前提条件。而将高等教育自考、成人教育、党校教育等这些国民教育序列正式承认的学历排斥在外。这种凭想当然的主观所为,不管从客观事实层面,还是从政策法律层面,都是不能成立的。
设限第一学历与法律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党校教育等国家正式批准的学历教育,其学历证书与全日制教育学历证书有同等效力。《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担任党政领导干部一般要有专科文化程度,担任地厅级领导干部一般要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以上法律法规均未有第一学历的强行规定。而一些部门在组织公选中,只看第一学历,把“第一学历”(全日制学历)作为参与竞争的先决条件,显然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无视和亵渎。
设限第一学历与政策有悖。选拔领导干部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干部选拔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德才兼备、用人唯贤。强行设限“第一学历”,导致机会不公,人为划定竞争的小圈子,践踏了干部选任的基本原则,违背了有关政策规定。
设限第一学历与事实不符。“第一学历”怪论的基本逻辑是,全日制毕业生素质更高一些,更像“人才”,否则,第二学历即使是本科、研究生,也无法与之媲美。客观地讲,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能力,第一学历固然可以作为重要指标之一。但如果我们据此就得出上述结论,显然是片面的,武断的。没有显赫的第一学历,经过终身学习,成就超凡能力,创造辉煌业绩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不仅第一学历而且最后学历也只是中专,却成为**总理看好的内阁要员之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以第一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标尺,作为参与竞争的门槛儿,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与终身学习,人人可以成才的社会现实不相吻合。
消极影响
一边高喊“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边却给人才贴上“第一学历”的标签,无疑是对选人观念的扭曲,“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非良性的微小机制,如果不加以引导调节,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第一学历”潜规则看似微小的细节制度,却可颠覆整个社会价值观,其危害不可小觑。
一是挫伤了广大干部积极性。官场“第一学历”是扼杀人才的利刀。设限第一学历,把机会给了少数人,使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河南市县(区)为例,大部分科级干部、处级干部第一学历都不是全日制学历。如果限制非全日制学历干部参与高层级公务员竞争,尤其是对广大基层干部来讲,几乎堵塞了他们进取的通道,会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继续深造的积极性。!
二是助长了不良的用人风气。作为有义务维护、引导社会公平正义的组织人事部门,设限第一学历,无疑会加剧学历歧视现象,引发更多的社会行业跟风效仿,导致“唯学历论”这种畸形的用人观愈加强化,对用人风气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将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影响。
三是破坏了公平公正竞争法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设限第一学历,剥夺了大多数人参与竞争的权利,挑战了公众心理底线,强化了等级特权意识,不利于党内民主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决策建议: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作为一种先进的用人模式,代表着现代领导学和组织学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有效激活一个地方的人力资源,是政治文明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一个地方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不能占领人才的高地,要想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创建以公选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模式,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在机制构建过程中,营造一个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的公平用人环境是关键所在。组织部门作为规则的制定者理应在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合法性方面下功夫。为此,一、要尽量减少公选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严格按照《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进行操作。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设定一个基本的学历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光鲜,无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而将非“第一学历”的众多人才排斥在外。设定一个基本学历,而不强求“第一学历”,符合政策,与法有据,是相对公平公正的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尚佳方案。三、公选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用人模式,应该扩大范围,推而广之,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以此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