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酱油”一说最早出自聪明的中国人对住房条件太差的一种无奈之举。
那时候,一般老百姓全家人只住一间茅草房、平房,或住筒子楼,晚上只睡一张床。住房条件极差,隔音效果很不好。小孩又不像现在,可以上幼儿园或上学读书,或送外婆、奶奶家。小孩小时勉强凑合着,大了就碍事了。要么会好奇地问,要么就会四处乱讲。怎么办?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尤其是智慧的中国人民。以前的酱油都是散装卖的。无奈之下,父亲就想到让孩子出去打酱油,支开孩子。打酱油距离太近也不行啊,于是又想到用一浅盘(或碟子)去打,孩子才会慢悠悠地走,而且又可以隔几天打一次。小孩也乐意去,因为只有这时,买酱油剩下的钱是归他们所有的。
后来,贾平凹先生也在自己的《笑口常开》中引用过。原文如下:
有了妻子便有了孩子,仍住在那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出差马上就要走了,一走又是一月,夫妻想亲热一下,孩子偏死不离家。妻说小宝,爸爸要走了,你去商店打些酱油,给你爸爸做一顿好吃的吧!“孩子提了酱油瓶出门,我说:”拿这个去,给了一个大口浅底盘子,“别洒了啊!”孩子走了,关门立即行动。毕,赶忙去车站,于巷口远远看见孩子双手捧盘,一步一小心地回来,不禁乐而开笑。
艳照门事件后,记者随机到街头采访民众。一街头的民众不好直接回答,因为中国人一向崇尚含蓄,他见一路人手里提着一瓶酱油,就眼珠子骨碌一转,计上心头,巧妙地幽默地回答:“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他的回答,应该就是从前两个典故中引申出来的。由此可见,这个人是多么机智和幽默!
后来,“打酱油”就逐渐引申为“路过”、“不是当事人,不好发表看法!”等等……
总之,中国人实在是太睿智了!太风趣了!!太令人震撼了!!!中国的文字实在是太含蓄太隐晦太有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