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家在赣州安远县三百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方圆几十里,我家可算是凤毛麟角的“书香门第”,我爷爷是老一辈人中唯一上过私塾的,各村各寨红白喜事都是我爷爷写请帖、写对联;我父亲是唯一上过高中的,要不是“文革”取消了高考,或许我父亲会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家也是村里唯一一个一家三兄弟都大学毕业的家庭,在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这不值一提,但在我们老家,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四邻八乡的人纷纷前来“取经”,问如何把孩子教育好。
仔细想想,我家真的没有什么“教子秘诀”,我认为最大的秘诀就是“不教”。我们三兄弟陆续上学了,父亲就单独留了一个房间给我们三兄弟做书房,请木匠给我们每人做了一张书桌,两张独凳,还放了两张床,这就是我们的卧室兼书房。非常简陋,窗户玻璃都买不起,用尿素袋剪开钉上去的,墙也没粉刷,砖缝里到处漏风,捡来一些报纸糊上,砖不平,粘不住,只好用竹片压住,钉上铁钉,一间属于我们三兄弟的“独立王国”就做成了,这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在打工风气盛行的老家,能让读书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单独开辟一间书房。从此,我们的书房成了周边孩子聚集的中心,他们都愿意带着书本来,小小的书房,点亮了明天的希望。
我们书房有三盏灯,三兄弟各顾各的,什么时候关灯全凭自觉,只有一次看《水浒传》太晚了,父亲隔窗叫我们早点关灯休息。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养成了我们三兄弟良好的自律能力,虽然我父亲吸烟,但我们三兄弟每个都严以律己,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父亲一年到头极少进我们书房,从不辅导我们的学习,从不过问我们的作业,只是说“读书是你们自己的事,能读到哪里全靠你们自己的本事,将来做什么事也全靠你们自己选择。”就这样,无心植柳柳成荫,我们三兄弟相继考入大学,走出了一条跟打工不同的路。
为了供我们读书,当年我家可能是最穷的,其实大家都很穷,只不过,我们还欠了十几万的外债,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好在我们三兄弟都争气,不多久就还清了全部债务,还建了三层的小楼,三兄弟拥有两部小汽车,在村里算得上“有头有脸”了。
父亲没做什么,只是给了我们一间独立的书房,让我们自由成长,这个轻轻的放手,是不是一种深深的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