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812
- 主题
- 6
- 帖子
- 76
- 积分
- 584
- 现金
- 584
- 精华
- 0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9-5-29
- 在线时间
- 22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4-11-11
 
|
湘赣边大穿越散记
------新余原始人户外俱乐部 东方闲情 群号:81932681
一直向往着去井冈山穿越,线路也设计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和吉安的大树一行一条线路,毕竟他们更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四号下午快两点出发,正好五个人,可以自个开着车去,直奔逐川.怕路不熟,我们的车也开不到山脚下,品在县城找了个越野车,说起来,司机竟然路很熟,说起哪个小村庄都知道,可是一个很好的向导,留个电话以后还用得着(廖富生15949607192)。说好可能大树他们可能是从热水洲上来在岭下村扎帐的,等我们摸黑到了村里,一问才知道他们已经五点左右就上山了,没有办法,只好先在村里的小学校边找块空地安营好,计划着明天怎么来赶上了。
晚上没事,几个人就着月光品茶谈人生,谈生人了,呵呵,附近邻家的老表也来凑个热闹了
鸡犬相闻声中,树林中也穿透出了缕缕朝霞,几个人简单做个早饭,打点行装,八点准时进山,谁也不知道今天的行程会是一个怎么艰难的过程,心里怀着的是穿山的快乐和兴奋。顺着大树做的吉安户外的路标一路前行,进山就是一条狭长的峡谷。早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去,就着一缕缕阳光把个山谷生生做成了人间的一个仙境。穿行其中,脚步轻快的就如云雾随风。
拨高两个小时,终于又见人家,也是大汾镇的一个村委,下秋村。找到村民一问,大树他们昨天正是在这扎的帐,九点钟左右才拨营走的,算算时间,比我们也就快一个多小时吧,村民说,其实我们可以直接找个车前一天晚上直接上村里来扎营的,可谁叫我们路不熟呢,还以为进山里不会有人家也不会有路了。没办法,只有再接着赶了。山里景色倒不错,先留两张看看。
山里人家,世外桃源。山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耕作,开山为田,护林种粮,世代过着自在的农家生活,静谧的山村透出质朴的民风,大老远我们大声的问路,一个表嫂担着担子回应着,还高声的叫我们进家里喝点开水再走,着实让我们感动和感慨着。这片村庄分散在各个山涧山头,往上走就是上秋,都是非常不错的扎帐的地方,再往山里去,我们一直走到下午六点多才见人家,那已经是湖南炎陵县了。
最后一次在村庄问清路后,我们告别老表,继续往山里挺进,慢慢已经人迹罕至了,山里的湘赣千年古道也少有了人为损坏的痕迹,显得愈发的苍桑和古老,厚重的青石板搭就的台阶路把我们默默的引向远方,引向大山的深处。那些青石铺砌的石板路,依然保持着当年风貌。 据当地老乡说,这条连接湘赣的古道历史不下千年,是历史上湘赣往来交通的重要通道,就如我们现在的国道一般。路宽1多米,历史能过八抬大轿。路面全由青石铺就,路边有很好的排水系统,听老表介绍,这条路当年是由湘赣两省的山民所捐,并由一位大户损资补足资金修成。 据说,当年在湘赣交界的赵公亭及半山腰的石亭处都备有粮油、被褥等物,供往来路人使用。路人用后会自觉留下零钱,再由住在山下的护路人购买添置新的物品。这种古朴遗风,就像童话一样引人遐思。
前人修路,后人享福,我们行走其中,按品茗说的,就如在和古人对话,想想当年的先人们在这高山险岭是如何的依靠人力修成这一条平坦大道打通了湘赣两地的联系。是不是红军当年也借助这千年古道在井冈山纵横驰骋?
登顶的过程还是那样的艰苦,十二点简单休整后继续前行,谁知后面几个小时竟然是如此漫长,无水源,不能按计划做午饭,硬挺着,有点累,有点饿,更苦的是山似乎总是没尽头,眼看到了一个山顶,路一弯,眼前又冒出一个山峰,如此迂回攀爬中,也是下午三点才把山踩在了脚下,翻越罗宵山脉终于到顶了,测一下海拨,1746米.
感受一下山高我为峰的快感,领略着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连绵起伏的群山更是显示山的浑厚、雄壮与厚重。又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远远的看到了吉安的部队了,前面就是赵公亭,他们刚休整完毕正准备出发,终于汇合了,汇合在这湘赣交界处。赵公亭是罗宵山脉两侧的山民集资共建的一个山神庙,湘赣古道穿亭而过。亭的左边就是湖南,右边是江西。从这里再下山,到湖南最近的一个山村我们又走了两个多小时,在湖南炎陵的牛石坪扎下了帐。呵呵,两军会师,怎么也得留下张合影,有点朱毛红军的感觉了。
终于又到人家了,山里人家看上去是多么的亲切,老表还是一样的热情,我们找了一户宽敞点的人家,洗漱借宿,休整一天后,向北继续穿越,向湖南的桃源洞行进。后来才知道,现在那里已经改成神农谷风景区了,也是为了纪念炎帝吧。
汇合后两军开始同行,临走前和房东一起来个合影
神农谷风景区其实是一个幽深的大峡谷,我们进山后是往峡谷的最高处拨高后再下。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后再往下就可以进入景区了,在山顶竟然看见有一片水稻田,看上去就是把山峰削平了整成的,真佩服人类超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绕过这一片小梯田,竟然就是只有一户人家的小山村。偌大的山里只有一户人家,而这一户人家眼前只住着祖孙俩。
祖孙俩安逸的劳作着,精心打理着刚从山上梯田里收获的秋粮,据小女孩说,上学都是有车接送,上的是小学六年级,一般都住校,去趟学校车费就要六元,看来路途可不近。可能难得有人进山来,老人挺热情的,主动要把锅灶给我们做个中饭。我们简单做点吃的,不敢打扰老人安静的生活,稍事休整后就出发了。
东坑瀑布,不知是不是资料介绍的神农飞瀑,号称华南第一高瀑布,落差为235米,可惜因为景区未完全开发,我们无法下到谷底,只能顺着简单护险的绳子在对面的半山腰远远的欣赏着,没拍着瀑布的雄壮,倒是如少女般的纤秀尽展眼前,这可是以前看尽瀑布都没有过的感受。
从瀑布顺溪而下,就是神农谷的主景区了,景区还未完全开发,大都呈原始自然的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景区深处难见人影,慢慢下到谷底,游人慢慢多起来了,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们神色匆匆的脚步,有游客知道我们从江西徒步过来的时候,都在惊叹不已。保不定就在心里骂我们神经了呢。
一边是潺潺的溪水伴我行,一边是幽静的竹林由我穿,看着清澈的溪水,忍不住来个牛饮式的畅饮。
出山了,天也近黄昏了,感谢吉安的驴友,大树早早就安排了两个强驴到前面的农家安排了**农家乐,并帮我们叫来了当地农家的手扶拖拉机来接我们,免了我们走那些枯燥的盘山公路。老表还是一样的热情,如家的感觉,大家尽情的**,酒喝了不少,当地的水酒,挺浓的,喝的有点昏昏沉沉,倦着疲劳,早早进入梦乡去。
这是湖南境内最后的一个小山村,紧邻我们扎营的村,最靠近井冈山。当年也是红军从湖南进出井冈山的主要通道口,再往上,就是井冈山五大哨口双马石哨口扼守的要道。
早上吃饱睡足,收拾好装备,从牛角垅出发,沿红军小道再向井冈山穿越而回。
行进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
井冈山荆竹山的山垭口,后面就是江西井冈山,又要回到江西了,脚踩两省,爆个光。大家一脸的欣喜哟。
才刚进入根据地就碰上了来接应的“红军”了,大家合个影,
洗去一路的征程,唱着“十送红军”歌,沿着红军小道,向井冈山根据地进发,回家去。
雷打石,这是我们这次从逐川沿湘赣边迂回穿越湖南再回井冈山活动的终点。1927年10月24日,**从逐川回井冈山后,站在这巨石上首次宣布红军的三大纪律,保证了红军的纪律严明*,建立起了一支人民的军队,最终把红旗扛上了天安门。
穿越几天回来,根据地已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晃眼之间,井冈山星星之火已燎原到神州大地,新中国已是六十华诞。
谨以此次穿越缅怀为新中国的成立在这片红土地上洒尽热血的先辈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