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过去,有谁还会保留当年那张“一次性”的准考证呢?
梅老师喜欢收藏一些旧的东西,确实是个好习惯。对于收藏者来说“收藏就是收藏快乐,快乐收藏。收藏可以温故知新”
此为转载老师的!是老师的一随笔
闲下无事,我翻看书柜里的那些旧书。无意中,我从一本旧书中找到了一张“准考证”,那是一张25年前的“准考证”。 我细看准考证上面的文字和照片,不禁大吃一惊:准考证只有一张5寸照片那么大,上首印着“江西省1988年大专起点达本科招生统一考试”文字,其下面是5个非常醒目的黑体大字:“准考证存根”。黑体字下面贴着我的一寸免冠黑白头照片。照片下面是手写体钢笔字,标明我的单位、姓名、报考号码及考试地点。最下面一行文字为:“此存根供监考人员核对用”。读着这行文字,不由得叫我回想起当年参加考试时的情景。 1988年3月中旬,我收到市文联转给我的一个通知。通知说,鉴于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意让我报考江西师大中青年作家班。当我报名之后,师大中文系的老师们专门给我们辅导了一个月。辅导时,“准班主任”告诫我们:“这次监考老师是省教委的人来亲自坐阵。为此,请你们要好好补习,不要抱任何幻想。”一席话说得我们心里“拔凉拔凉”的。既然如此,我们只好“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我都快奔四了,理解力虽强,但记忆力却日渐衰退。然而,为了能考上作家班,获得这个难得的深造机会,我别无选择,一头钻进书堆,埋头复习,拼了命似的死背硬记。 正如先前老师告诫我们的一样,监督我们考试的是省教委派来的铁面无私的监考官。他们进了考场之后,逐个对我们检查“准考证”,看看是否有人冒名顶替。考试时,一间教室,前后各坐一名监考官,成对角型。考生的一举一动,全在他俩的目击之内,做不得丁点小动作。特别是我,座位安排在前排右侧的进门口处,那个监考官就坐在离我1.5米的地方。好在我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否则,还真的让我锋芒在背如坐针毡。 一张25年前的
1988年梅承鼎报考作家班的准考证 现在回忆起当时竭尽全力备考的情景,我依然心有余悸:那一个月,我整整瘦了3公斤。结局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中旬,我收到师大作家班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一共5门功课,我考了428分。终于让我考上了! 当年报考江西师大作家班的同学共60人。打那以后,江西师大再也没有办过作家班了。近日,我把这张“准考证”扫描后,传给好几个同学过目。他们看过后,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很可能是我们江西师大作家班唯一保留至今的‘文物’。难得啊难得!” 是啊,25年过去,有谁还会保留当年那张“一次性”的准考证呢? 这意外的发现,皆因我有个习惯:我喜欢收藏一些旧的东西。比如邮票、粮票、照片、旅游票证以及一些小物件什么的。而有些有价值的“旧东西”,它会让你联想起过去的岁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让你久久地淘醉于其中。这张重见天日的“准考证”,便有这种奇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