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19|回复: 1

新余市渝水区历史文化概述

[复制链接]

UID
80862
主题
17
帖子
2400
积分
4902
现金
4873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8-31
在线时间
46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12-16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积极进步奖评论大师奖

发表于 2012-7-25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渝水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宋朝宰相王钦若,理学家梁寅,清建威将军张春发,现代画坛大师傅抱石,皆文工武绩,翰墨丹青,为后人所景仰。世界风云人物、艾滋病防治专家、美籍华人何大一为当今全球注目。渝水人民勤劳勇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红一方面军到罗坊,召开了著名的“罗坊会议”,为渝水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
一、基本情况

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东部,袁河中下游。东与樟树市、新干县交界,西与分宜县毗邻,南与吉安市、峡江县相连,北与上高县、高安市接壤,距省会南昌160公里。2007年底全区面积1351平方公里(包括仰天岗管理委员会),其中:耕地面积3.06万公顷,山地面积5.53万公顷。下辖乡镇(办)16个,其中镇6个、乡5个、办事处5个。有176个村民委员会,1273个村民小组,29个居委会。总人口66.1万。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8.3亿元。

二、建置沿革

渝水区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距今5000年左右,先民们就在这里聚居活动和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天下分九洲,新余属扬州,达2000余年。秦时属九江郡辖地,汉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分宜春立新渝县,因境内主川袁河中游古称渝水,故名新渝。隋开皇九年(589),新渝并入吴平,天皇十一年吴平并入宜春。开皇十八年复分宜春置新渝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二道,新渝县属江南西道。唐天宝元年(742)新渝名新喻,一说是误渝为喻,以讹传讹;一说是渝、喻系同音假借。南唐初属新淦都制置使,后属袁州。宋淳化三年(992),新喻自袁州改属临江军。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国为十五路,新喻属江南路临江军。宋天禧四年(1020),江南路分东、西二路,临江军属江南西路,新喻隶属之。宋治平三年(1066)割县东之思贤乡入清江县。新喻属江西行中书省临江路。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属临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临江府。洪武九年废江西行中书省,置江西布政使司,新喻直属江西 省。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7月16日成立县政府,属袁州专区。1953年南昌、袁州两专区合并,称南昌专区,新喻改属南昌专区。1957年5月1日新喻县更名为新余县。1960年5月,撤销新余县,设立新余市,1963年7月撤市复县,属宜春专区(后改称宜春地区)。1983年7月,根据国务院国函字(146)号文件精神,撤销新余县,恢复新余市。1983年10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决定在原新余县管辖范围内设立渝水区,隶属新余市。2000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渝水区的河下镇和九龙山乡,划入新成立的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辖。2001年11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原新余市城东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成立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正县级),渝水区城北街道办事处的胜利、东陂村委,水西镇的姚家边、潭塘、白水塘、光明等村委划归高新区管辖。2003年12月17日,马洪并入水西,北岗并入罗坊,东边樟村并入水西、其它村委并入罗坊。2004年6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水西镇委托新余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2005年1月30日设立袁河街道办事处,同年5月13日,成立仙来区办事处。2007年1月将观巢的港背、湖陂村委,界水的孝头村委,城北办岭泉村委周坑村,袁河办郑家村委殿下村、徐家村、大坡上村组建的迎新村委划入仰天岗管理委员会。

三、历史文化

(一)文物

1、古文化遗址

渝水区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2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3处,商代遗址4处,商周至春秋战国遗址34处,这些古代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平原边缘的低矮丘陵之上。

打鼓岭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点,从罗坊镇下坑口东面的打鼓岭采集到打制石器、石核、石片表明,距今约5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水北镇南陂村之东拾年山为新石器晚期的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及遗迹,属于江西樊城堆文化系统,距今约5千年;罗坊镇章塘村棋盘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的古文化遗址;南安乡汪家村碾糠山商代遗址,属于吴城商文化类型的商代青铜文化遗址;水西镇庄上村有一处山坡型文化遗址,是奴隶社会末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遗址。

2、古建筑

渝水区古建筑主要有魁星阁、孔庙、瀛州书院、夫子堂、张均海官厅等。

魁星阁:位于新余城南虎瞰山,西北傍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创建人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初名“采芹阁”,改名东瀛阁,清康熙十年重修时更名“文昌阁”,清同治十年(1871),知县祥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重建,改名“魁星阁”,此名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孔庙:又名文庙,位于城南虎瞰山,东南近魁星阁,西接明伦堂,南濒袁河,北靠二中。唐大历八年(773),知县杜臻创建,孔庙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孔庙历经沧桑,自宋代以来,先后修葺、增修、重修共计25次。

瀛洲书院:位于城南虎瞰山西南,前濒袁河,东邻明伦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书院是魁星阁、孔庙等古建筑群体中的一部分。清咸丰元年(1851),新余知县张方矩创建瀛洲书院。至今有157年的历史。据陈文斗《瀛洲书院》载“……江有洲,俗呼‘东瀛洲’遂名‘瀛洲书院’,”。现仅存清朝举人刘韵所书“瀛洲书院”匾额。

夫子堂:座落在下村镇城潭梁家,始建于明洪武初,因梁寅的门生相国金幼孜书额《夫子堂》而得名。隆庆三年(1569)和清乾隆七年(1742)官府曾捐资修葺。

张均海官厅:原名“昼锦堂”,为明代建筑,座落在观巢镇汉泉村。据《汉泉张氏族谱》载:“时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学士解缙先生亲书‘昼锦’二字以赠(张均海)行,故后名其祠曰‘昼锦堂’……”。

(二)胜迹

1、蒙山风景区

蒙山,地处赣中大地,跨渝水、分宜、上高三境,距新余市区35公里。蒙山呈南北走向,“势雄千仞、盘根百里”,层峦叠嶂间隐伏着奇洞怪石;藤蔓苔藓,铺缀于涧石谷壑之间;泉飞瀑走,雾蚀霞红,“星分于水,取象于蒙”,人文和自然景观奇特。

蒙山主峰白云峰,又名白云岭、白云脑,海拔1004米,为蒙山最高峰。春夏之间,云雾缭绕,晦明朝夕,山腰大雨,山岭晴明,恍惚迷离,如入仙境。

天云标,在蒙山东南,“壁立千仞,云气弥漫”,极似云海中突兀的航标。峰间有一古洞,名“莲花洞”。洞内有天然的石象、石佛、石观音及色泽如莲花的玲珑石。

蒙山的名胜古迹甚多,据《新余县志》载:“相传春秋时,楚老莱子躬耕蒙山”。游人罕至的北麓相传为张果老奕棋之处;蒙山东麓的弹子岭,相传南宋岳飞与张俊平定李成叛乱,路过此山,曾在岭上发射一弹飞越蒙山而名;蒙山东隅,有灵隐寺(俗名乱石庵),寺旁有道明禅师石塔(建于唐会昌年间);蒙山之南的西华寺,为唐道明禅师所建;蒙山西北的圣济寺(又名“胜济寺”),前后三殿,古朴雄壮。清嘉庆皇帝赐额曰:“唐朝佛国”,字迹尚存;蒙山南麓有压石庙,为奉祀清源真君而建。蒙山除寺庙外,庵堂林立。当地流传:“蒙山上一百个庙,只见九十九,一个看不见的在仙姑岭”,山上香烟缭绕,钟声、木鱼声、念经声,处处可闻。

蒙山的书院,亦颇具盛名。有蒙山书院、竹楼书院、正德书院、石门书院、楚蒙山房等。

龙施泉,又名“压石洞”。位于蒙山南麓,洞口面南偏西42°。这里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洞口左侧石壁上,刻有“龙施泉”3个尺许楷体字,为明嘉靖八年(1529)巡抚韩雍命新余知县林钅弋  所书,落款为“大明嘉靖已丑春二月朔牧蟠龙山邑叟闽平厓林钅弋  克相甫书”。全洞由天然巨石叠压而成,洞口可容二三十人。石洞深邃,泉水从洞内潺潺流出,流量达0.1立方米/秒,泉水竞相喷涌,尤如沸汤,终年不竭,夏凉冬暖,四季可浴。

2、仙女湖风景区

仙女湖,位于袁河中游,距新余市区约20公里,湖区跨分宜县、渝水区,东西长达50余华里,水面面积约75平方公里。水库四周青山环绕,水面万顷如镜。山光、水色、小岛浑然一体;游鱼、飞鸟、行船盎然生辉。湖中2亩以上的大小岛屿97座,最高的龙王岛,海拔190.5米,因其顶峰有一座以“每岁旱祷辄应”而著称的龙王庙而得名,岛上危崖峭壁,古藤虬盘,林茂葱郁。

钟山峡,两岸峰峦连绵,河水清澈明净,可谓“两岸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其景观酷似长江三峡,故有“小三峡”之称。

距钟山不远的北山寺,位于肖山北麓,为北宋治平年间所建。寺庙前后三进,旁有四层古亭,玲珑精致。明代初期,逐渐荒废。清康熙戊戌年间,僧人如玉募缘重修。1961年拆毁,其精美的石雕和造型古朴的门楼幸存至今。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是朝拜、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3、百丈峰森林公园

百丈峰位于渝水区东南部,海拔424米,相对高度300余米,主山脉为东西走向,南与峡江县、新干县交界,东、西、北三面均与本区南安乡相连,距新余市城区45公里。境内为森林小气候,年均气温16.8℃—18℃之间,年降雨量1573.6毫米左右,夏天凉爽。百丈峰林场应“百丈峰”而名。百丈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935公顷,活立木蓄积9298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8%,主要树种为杉木、湿地松、马尾松、樟树、毛竹等。境内森林景观奇特,人文景观多彩,有皇帝洞、三县亭、东风坛、雷庙等,及白鹭候鸟小区。百丈峰交通通讯便利。公路从城区直达,已兴建的赣粤高速公路由东北向西南从山脚旁穿行而过,为森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百丈峰非常适宜徒步爬山运动,是人们森林旅游首选之地和夏天消暑休闲之圣地。1993年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三)革命文物

1、罗坊会议旧址

位于渝水区罗坊镇东南2公里的陈家闹,属近代南方普通店房风格,三开间一厅两厢,中厅分为前后二室。前室为当年的会址,后室为警卫人员住处,左厢是毛泽东居室兼办公用房,右厢为周以栗住室,面积为201.47平方米,屋脊高6.75米,保持完好。

1930年10月下旬,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率领红一方面军,由湘东赣西进入袁水与瑞州之间开展工作,准备与敌决战。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从黄土岗移驻罗坊院前村,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委在陈家闹一家店铺里举行重要会议,简称“罗坊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总前委成员、军以上领导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以栗等人。10月26日,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红一方面军及江西党的任务》的决议案。10月30日,会议决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这次会议统一了红军和江西党的思想和行动,为胜利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创造了条件,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2、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座落在渝水区罗坊镇院前村,是一座普通民房。旧址为一排五间,左起第四间的前半间,是总部办公室,后半间是朱德居室,保存完好。

3、毛泽东开兴国调查会旧址

位于渝水区罗坊镇彭家洲北面,原为木行店。1930年10月底,毛泽东在这家木行店里,找到从兴国县送来当红军的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8位农民进行座谈,详细调查了兴国县永丰区的土地革命情况。调查会为期一周,毛泽东作了详细记录,以后,根据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并写下了《兴国调查》这篇光辉著作。

4、罗坊会议纪念馆

座落在渝水区罗坊镇彭家洲, 1973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11月竣工,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馆址占地面积12210平方米,其中四合院面积为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内设6个陈列室,以及群众接待室、休息室、资料室、图书室和文物仓库等,馆内、外辟有花圃,树木青翠,风景优美。

罗坊会议纪念馆,主要介绍毛泽、朱德、彭德怀等1930年6-9月率领红军转战闽、赣、鄂、湘边境,特别是1930年10月,在罗坊会议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5、九龙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九龙山区是赣西南重要革命活动区域之一,在此期间,罗日光、刘子荣等50多人在九龙山区为革命英勇捐躯。1957年12月建碑,建碑时将烈士遗骨安葬,墓碑合一。1975年12月迁建九龙山乡政府西南山岭。1985年10月,渝水区人民政府拨款重建。重建后的墓、碑巍峨庄严,气势磅礴。

6、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新余之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表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新余之役阵亡将士壮烈牺牲的精神,1929年8月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拨款建碑。碑址位于沙土乡阻陂东林庙,纪念碑为钢筋、混凝土、青石板结构,高约15米,由碑基、碑座、碑身3部分组成。刻有“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新余之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楷书碑文,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指挥、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江西省政府委员王钧书”。1970年4月,该碑被炸毁,新余复市后在仰天岗兴建“新余烈士纪念碑”。

(四)文学

1、书面文学

宋至明朝,新余名人辈出,他们在仕途科研之余,笔耕不缀,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官至同平章事、枢密使的王钦若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领衔编纂《册府元龟》(1000卷),此书对宋以前的史籍作了辑佚和校勘,颇具价值。著名史学家“三刘”(刘敞、刘分文 、刘奉世),所著文集甚多。刘敞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刘分文 博记能文章,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刘奉世精通《汉书》,著有《汉书标注》等。而文字家“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则“以文章起江西”,黄庭坚称与苏轼、苏辙“二苏联壁,三孔分鼎”。

元、明时期,新余诗文创作较盛。元代傅若金,出使安南(今越南),后任广州教授,著有《傅与砺诗文集》、《傅玉楼诗集》、《诗法源流》,其《诗法源流》颇具创见,为后人所称道。著名学者梁寅,刻苦自学,淹贯五经。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征聘名儒修纂礼乐,他以60高龄应征,书成后,不愿为官,辞归故里,结庐石门山,讲课授经,著书立说,主要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周易参议》、《诗演义》、《石门集》等,其中《周易参议》、《诗演义》收入《四库全书》经部。这一时期,著名的诗文作者还有张茂颐、黎风、习嘉言、张春、傅瀚、晏日曙、简钦文、简霄等人。

清代至民国,读书人增多,中举者不少,轰动一时的有晏斯盛,他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次年举进士,曾任安徽布政使,山东、湖北巡抚等职,代表作有《楚蒙山房文集》。进入民国以后,象赵畹、张峄、李为涟等一批青年士子初露头角,他们文严字秀,先后转入科技。独有瀛洲书院山长赵辉与门人开展诗文创作。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赵辉死后,由门人编《赵鹤巢遗稿》十余卷。

2、口头文学(民间故事)

渝水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说着许多生动有趣、丰富优美的民间口头文学,它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1988年区文化部门曾征集整理了民间故事100篇,这些故事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他们自己的才智,有的是对真善美形象的歌颂和对假恶丑邪的鞭挞,既有拍案叫绝的巧对,也有令人捧腹的妙语,对锻炼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增添生活乐趣,大有裨益。

民间故事类型有:神话、传说和故事。如神话:《罗汉成仙》。传说中有人物传说:《建文帝蒙山题联》、《王钦若罢相》、《晏斯盛连中三榜》、《岳飞马》、《红面关公》、《抱石泼画》。地方传说中有:《石梅峰的传说》、《黄陂寺的传说》、《北岗庙的传说》。风俗传说:《门神》、《灶神爷》、《木鱼的故事》。幻想故事有:《阿弥驮佛》、《蒙山观棋》、《人心比天高》。动物故事:《老鼠出嫁》。鬼狐精怪故事:《智戏老道士》、《田螺精的故事》。生活故事:《长工与财主》、《蠢子学习》。机智人物故事:《久秀才比诗》。笑话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拐子》。

(五)群众文娱(民间灯舞)

1985年,通过对民间灯舞的搜集普查,发现各种不同风格的灯舞形式达几十种之多,保留并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凤凰舞》、《狮子舞》、《推车灯》等。清末民间有“章家狮子,万家凤,集市花鼓,元宵灯”之说。

灯舞艺术:《凤凰舞》为城北街道办堆上村万姓家族祖传之民间灯舞,原系宫廷灯舞。据传明朝进士、翰林院编修兼兵部给事中万发祥返乡探亲时,将该舞全套人马(舞蹈、乐队、道具)带回村里,作示范表演,并授给万家青年人,因万发祥是万家村人,故《凤凰舞》又称《万家凤》。

《狮子舞》为观巢镇章姓祖传灯舞,历史悠久,在民间影响较大。《狮子舞》由黄、绿狮子组成,4人表演,其“吐球”、“收球”难度很大。该舞已有400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春节期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因这种形式的灯舞为章家独传,故又称《章家舞》。

《推车灯》为观巢镇流传的灯彩节目之一。据传清乾隆年间,有一年元宵节,观巢古镇聚集着各种灯彩,相互献艺,方圆十里争看花灯,镇上大户人家的小姐也破规出门,在男仆女佣的簇拥下,乘坐“彩车”载歌载舞地赶来观灯,当彩车(即后来的《推车灯》)进入灯市时,顿时轰动全场。从此,《推车灯》便代代相传下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炼,表演内容与形式日趋丰富,从无声表演变至“数板”、 “男女对唱”等有声表演形式。

(六)戏剧、曲艺

1、新余花鼓戏

清康熙年间,“花鼓灯”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赣中一带,同治至光绪年间,与新余灯彩及传之当地的江浙小曲相合,演变为新余花鼓戏。新余花鼓戏音乐以小调杂调为主,骨干音是6、1、2,作为大调的本调(骨干音5、1、2)的介入,剧种音乐有了发展。新余民间花鼓班所唱曲调有“哀音调”、“十调扫坟”、“十杯酒”、“补背褡”、“三伢子锄棉花调”、“卖布调”、“盘广货调”等二百余首。主调为“哀音调”(即新余调),有单曲,也有多曲联唱形式,腔体较原始,字多腔少的曲目较多,音乐伴奏单调无华,不用锣鼓,只有上下两把胡琴,正弦与汉弦结合,其调不喧,演唱效果柔美多情。

新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近二百出,剧目的题材较为丰富,其中处于花鼓灯早期的小戏有160多出。这些剧目主要有《姻花女告状》、《担水嫖院》、《顶烛怕妻》、《初相交》等。新余花鼓班的影响遍及峡江、吉水、吉安、丰城、高安、上高等县,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出现一批造诣较深的艺术表演人材。

2、盲人曲艺

渝水区的盲人曲艺俗称瞎子戏,一般由二人演唱,乐器为胡琴,大部分在晚上演唱,颇受农村妇孺老幼欢迎。

1952年,成立新余县盲人曲艺队,由44位盲艺人组成。曲艺队化整为零,以3-4人为小组,分头下乡演出。1952-1955年,每组平均每年演唱200场。新余县盲人曲艺队 演唱的传统曲艺剧目有《天宝图》、《十美图》、《乌江渡》、《挂红袍》、《罗帕宝》等;还演唱改编后的现代曲艺剧目《抗美援朝》、《红旗歌》、《农业纲要四十条》、《计划生育就是好》等,曲艺队的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和周边地区。

(七)私塾、书院

渝水人民除了力耕务农外,有着良好的学习风气。南宋嘉定年间,在城区建有“采芹阁”(今之魁星阁),意欲文运昌盛。平日文人墨客,登临古阁,或诗词唱和,或讲经叙史,成为一县文化活动中心。新余县学创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学宫位于城南虎瞰山。学宫以进行儒学教育和祭祀孔庙结合在一起,自唐至清或兴或改,时圮时建,历代迭加增修。唐宋时期,书院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办,是私人读书、讲学的地方。自宋至清,新余先后建有12所书院,其中蒙山书院位于蒙山之麓,为宋司业黎立武(鹄山乡递步村人)所建,是元初新余有名的书院。下村镇城谭梁家的梁寅,从小致力于学,博通“五经”,明洪武年间结庐石门山,后创立“石门书院”。该院自创立以来,四方学者多来求学,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幼孜、黄子澄。金幼孜为大明的良臣,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子澄是大明忠臣,官居翰林院修撰。瀛洲书院位于虎瞰山西南,清咸丰元年创建,是新余重要的教育基地,书院的学生大都是准备应考的童生,部分是参加乡试的生员。缑山书院位于城东孤缑山下,清康熙三十二年创建,咸丰五年兵毁,所置田产概归瀛洲书院。私塾自唐以后,相继兴起,至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全县达72所。

(八)人物

东晋著名史学家、学者习凿齿,因避战乱,举家迁徒至欧里白梅,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自隋唐以来,古人选拔人才采取科举制,而新余学风浓郁,不乏热衷功名之士。据统计,自唐至清,有进士251人。尤其宋明两朝人文鼎盛,曾担任宰辅的有:北宋王钦若(城南王家)、北宋李谘(水西泉塘)、北宋刘奉世(新余荻斜)、北宋张叔夜(欧里堎背)、南宋肖燧(城南柴埠)。此外,还有学识渊博、名耀文坛的史学家刘敞、刘分文  ;有誉为“二苏(苏轼、苏辙)联壁、三孔分鼎”的文学家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有不图荣华、归乡讲学的状元黎立武;有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梁寅;有曾任清朝山东、湖北巡抚等职的晏斯盛;有在抗俄抗法战争中功勋卓著、官封一品清朝建威将军张春发;有当代著名画家、金石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有美籍华人、世界风云人物、著名艾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有国民党军队中将傅亚夫等等,这些彪炳千秋的人物,是渝水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对中华民族和渝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影响,渝水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成为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征是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学风浓郁、文化昌盛,尚学仕进、人才荟萃,崇尚龙腾、向往仙境。在建设渝水文化大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创造出新时代文化精品,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又要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渝水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为提高渝水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大区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4253
主题
96
帖子
8782
积分
23492
现金
23498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13
在线时间
400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3-25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一级解放勋章太平绅士

发表于 2012-7-2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