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809|回复: 3

以史为鉴 13 ----民族英雄 戚继光 的英年早逝,希望后世不再发生

[复制链接]

UID
2520
主题
125
帖子
5267
积分
26096
现金
23457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5-20
在线时间
47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默默奉献奖足球队队员一级八一勋章太平绅士

发表于 2020-5-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转载自   新浪博客《我们爱历史》张嵚-----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


    身为一位明朝中后期“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的传奇名将,大明战神戚继光人生的凄惨落幕,是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继光的“老上级”张居正去世刚过半年,万历皇 帝“清算张居正”的活剧正在“酝酿”。身为蓟镇总兵的戚继光就率先躺枪,在莫名其妙挨了一连串骂后,被平调成了广东总兵。
    镇守蓟镇十六年,书写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传奇的他,就这样带着万般无奈离开。他离去的那天,蓟镇的市民罢市,男女老幼们流着眼泪出来道别。目睹此情景的明朝边塞诗人陈弟一声怆然叹息:“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老少爷们齐抹泪,依然留不住这位大英雄。

     但这凄然的一幕,却是一代名将戚继光,凄凉晚年的开始:“平调”广东七个月后,戚继光的胞弟戚继美(贵州总兵)就被莫名其妙免职。他在广东总兵任上,也是受尽了排挤,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干看着一群文官蛀虫成日“革火兵”“吃空额”。深知自己处境的戚继光,也只能埋头整理自己的心血书稿。甚至为了避祸,还把自己《止止堂集》里的诗文大段删去,是为明代文化的一大憾事。

     纵是如此,他到底还没“躲”过又一轮清算,万历十二年(1584)终于被免掉了广东总兵的职务,黯然回到了蓬莱家乡。身为一位“四提将印”的重量级总兵,归家的他竟是一贫如洗。毕生的积蓄在捐出来修葺蓬莱阁后,竟“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以”。征战半生,战功卓著,晚年就穷得只剩一屋书。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贫病交加的戚继光,竟一度连看病抓药的钱都拿不出,直到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7日),随着“鸡三号,将星陨矣”,突然发病过世,享年五十九岁。

     而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明王朝对他的态度,更是刻薄到底。万历十五年九月时,忍够了明朝国防废弛的河南道御史傅光宅,疾呼重新启用戚继光。谁知刚“疾呼”了没几天,就被明王朝罚了两个月俸。戚继光去世两年后,明王朝才允许“祭葬”,戚继光去世快三十年后,明王朝才给了他谥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戚继光”这三个字,就是个叫大明君臣讳莫如深的名字。

     不过,对这“刻薄”遭遇,晚年归家的戚继光不但早有心理准备,而且很知足。以他自己的话说:“回首视之,或临锋镝,或逢水火,或督我愆,,或忤当权,或为挂藉,或蹈嫌疑,实数滨于死地而邀天幸以全其生也。”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出生入死大半辈子的军人,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奸臣的构陷里,能够平平安安回家度晚年,已经是“邀天幸”了

     确实,比起同样为国挺身而出,却死于冤案的于谦,甚至比起同样南征北战,把国家的敌人“揍一遍”,却在文臣的构陷里惊惧而死的狄青,拥有“晚年”的戚继光,不但不算惨,相反已经很好命。但是,如果看看戚继光这一生为国血战,先平倭寇再御鞑靼,杀出大明国威军威的不世功业,这样“幸运”的晚年,又怎能不让人痛惜?多少后世军事迷们,也是不住的哀叹:为什么?

    表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戚继光与张居正的特殊关系。在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大刀阔斧“江陵柄政”的年月里,戚继光就是他最得力的臂膀。他们俩人的关系,正如史学家谈迁的评价:“江陵(张居正)自重将军耳”,完全是英雄之间的相惜。但张居正对其十多年如一日的鼎力支持,早就惹够了红眼病。张居正去世没多久,诬陷就铺天盖地袭来,甚至还有文人捕风捉影,编出了“戚继光给张居正送海狗鞭”的荒唐段子,各种泼脏水。

    当然,送没送海狗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时万历皇帝眼里,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于是接下来的一场场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如果不是戚继光够谨慎,恐怕“归家度晚年”都不可得。

     但比起这桩公案来,戚继光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却更让人叹息:他的军事改革思想,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太明白明王朝军事的弊病在哪里。从早年在东南组建戚继光开始,打造一支铁血虎师,拱卫大明边防,就是他毕生的理想。当他初调蓟镇时,他就提出了“练兵十万”的构想,然后就被文官们骂得狗血淋头。后来在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下,他在蓟镇编练出了七大车营,以强大的战斗力与精良的装备,打得昔日嚣张的鞑靼各部流泪叩关请降,乖乖做起了大明朝的臣子。

    但纵是有这样杰出的功业,如此强大的“戚家军”,在满朝文武眼里,依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类:这样一个武将执掌了国家精锐,大明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往哪里摆?如此精良的军队放在蓟州,年年得花多少钱,不打仗岂不是白花钱?你戚继光把钱粮都花在装备训练上,大家还怎么吃空饷扣军粮?一个戚继光在,断了多少人的“好处”?

    于是,随着戚继光的黯然离去,许多事儿也就顺理成章。戚继光生前苦心打造的七大车营,之后的几年里就裁的裁撤的撤。昔日精良的武器装备,竟都扔在仓库里发了霉。战场上“吊打一切”的戚家军,竟以这样的方式,悄然隐没在历史长河里。

    明朝军队的堕落,更是从此加速度。一个忠诚为国的戚继光凄然离世了,接下来的大明“总兵”“将军”们,当然各个学会了精打细算。以《晚明史籍考》的记载,明末的明朝军队,已经形成了潜规则,国家拨一万军队的钱粮,各级军队层层克扣,至少要克扣走一大半。如此练出来的部队,当然就成了缺衣少粮的废物兵,甚至风一吹就有“僵而仆者”。

    这样的废柴部队,又如何能打得了仗?于是晚明年间,无论抗清还是平定农民军,各级文武官员的“奶酪”越捞越多,明王朝的仗,也就越打越糟,直到在内外交困里,坠入灭亡的深渊。

    更值得讽刺的是,从万历晚期开始,大明的政坛名流们,踩了无数遍戚继光,可明亡清兴后,戚继光留下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心血巨著,却成了清朝人眼里的宝,更被曾国藩等近代精英们奉为宝典。赫赫有名的“湘军”等近代军队,恰恰是从戚继光的军事思想里脱胎。此情此景更可以证明,
    大明,错过了一个怎样杰出的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806
主题
161
帖子
27488
积分
98461
现金
96773
精华
2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6-11
在线时间
790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12-3

原创先锋奖评论大师奖创作大师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一级解放勋章太平绅士终身荣誉奖建坛纪念勋章

发表于 2020-5-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心,米国佬快垮了,经济民生快崩溃了。。。。。。再烂的泥攻克一个弯弯问题不大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261
主题
86
帖子
6262
积分
26448
现金
22176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10-5
在线时间
568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5-27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太平绅士

发表于 2020-5-4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房卖房、租房或有房出租、产权代办和代办按揭找链鼎地产电话150836147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520
主题
125
帖子
5267
积分
26096
现金
23457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5-20
在线时间
47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默默奉献奖足球队队员一级八一勋章太平绅士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被残酷剿杀?

      在民族英雄戚继光去世八年后(万历二十三年),针对其一生心血戚家军的“蓟镇兵变”,是明末历史上一幕血腥且耻辱的悲剧。

     如果单看《明史》的记载的话,有关“蓟镇兵变”的记录,简直少之又少。在《明史.神宗本纪》罗列的万历年间的“兵变”里,“蓟镇兵变”更是连提都没提,只是在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里,才捎带提了几句。乍一看去,这事儿似乎只是个“小事”。但是,倘若综合《明史》《明实录》《朝鲜实录》等史料,厘清这场兵变的来龙去脉,就可知这桩“记载极少”的事儿,干得太不要脸。

     万历二十三年(1593)十月二十日,刚刚打完“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的明朝“蓟三协南兵营”(戚家军)回到驻地,可朝廷先前答应的钱粮与赏赐,却是迟迟没兑现。愤怒的将士们当然要讨说法,新任的蓟镇总兵王保却耍了花招,把他们骗到演武场列队,接着就把脸一翻“击之”,向这些手无寸铁的军人亮起了屠刀。以《朝鲜实录》和《明实录》记载,三千三百多人被杀,幸存者也或“军法从事”或“发回原籍”,景象惨不忍睹。
这些遇害的军人,绝大多数都是戚家军里的百战老兵,堪称精华中的精华,却不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战场生涯。

      自戚继光建军后“未尝一败”,三十五年来痛击倭寇鞑靼等强敌,之前更在朝鲜屡建奇功,被朝鲜军民赞叹“功最”的“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没有倒在鞑靼人的铁蹄下,也没有倒在倭刀倭铳下,却被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以这样一种可耻的方式虐杀。这场悲剧后,策动这场杀戮的明朝文武官员们,也十分“高效”的为戚家军罗织了“大逆有十”,玩命泼脏水。制造杀戮的王保等人也“以定变功”,各个升官发财……
如此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起因,只因这些刚刚为国血战的军人,想要拿到自己合法的收益。

    为何会有这样的悲剧?表面的原因,就是张居正去世后,“戚家军”在明朝军界的边缘化地位。这支百战百胜的铁血虎师,从万历皇帝亲政起,就好似“没娘的孩儿”,受欺负早就是常事。万历十年起,戚继光当年苦心打造的蓟镇七大车营,就大多遭到了裁撤,只留下这么几千人的骨血。之前的抗倭援朝战场上,戚家军屡建战功,也屡屡被“友军”抢攻,攻克平壤的战功就被辽东军抢走,钱粮也常被克扣……
所以,万历二十三年的这场风波,就是先前积累下的矛盾,一次总的爆发,然后被明王朝以欺骗加杀戮的方式,草草了解。

      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万历皇帝及其大臣们,多年如一日的荒唐国防观念。

      万历皇帝刚亲政时,他继承的,是一笔无比丰厚的军事遗产:从他父亲隆庆帝朱载垕登基起,这位痛感大明“南倭北虏”之患的帝王,就以空前的力度,重建大明朝的铁血强兵,通过“隆庆大阅兵”等手段,萎靡数十年的明朝军队焕然复苏,经过从隆庆帝到“张居正改革”的十六年苦心经营,无论北方的边兵还是东南的虎师,都成为威震东亚的百战精锐。“怠工”的万历,能够打赢“万历三大征”,靠的就是这好家底。

     但对这丰厚遗产,万历君臣却没有半点珍惜的意思,万历皇帝本人一辈子花钱如流水,专注挥霍享乐。“清算”张居正后,朝堂百官也是倾轧不断。在他们看来,军队就是一笔财富,平日压榨日常挥霍就好,哪懂武备的重要性?

    所以,在整个万历皇帝“亲政”的时代里,武备的废弛,也早就是常事。就以在抗倭援朝战争里聚歼日本舰队的大明水师来说,到了十七世纪初叶,曾经强大无比的广东水师,就被裁得只剩了不到一半破船。肩负海防重任的福建水师,更只剩了八百五十多人。陆军更是惨不忍睹,且不说戚家军的遭遇,当年与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曾苦心打造京营战车营,可到了万历晚期,这些京营战车由于多年废弛,竟各个都朽坏不堪。

     至于各类的“兵变”,在万历亲政时代,更成了家常便饭。单是在《明史》里“上榜”的,就有“广东兵变”“杭州兵变”“云南兵变”等闹剧。以杀戮程度论,“蓟镇兵变”还真算是“小事”。特别是在作为明朝战略要冲的辽东,由于贪财的万历疯狂派遣“税使”,放任太监在辽东横征暴敛,把苦大兵当做压榨对象,结果多次激起兵变。仅万历三十六年这一年,辽东就爆发了四次兵变,数千士兵揭竿而起,杀得万历的“税使”落荒而逃……
     对照后来努尔哈赤在辽东扯旗的大事,必须说,万历贡献了太多“神助攻”。

     甚至当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城掠地,万历皇帝匆忙组建十万大军,准备开打萨尔浒大战时,明王朝终于看到了多年武备废弛的苦果:明军装备低劣,诸如马林杜松等主将,竟都穿着质量低劣的盔甲,许多参战的精兵,火器从没摸过,火器战术从没练过。甚至军队都开拔了,还有大批临时赶制的装备没送到,只能用船在后面慌忙跟着,然后全成了后金八旗的战利品……

     这样临时抱佛脚的军队,又能打得了什么仗?短视如万历君臣这样的统治者,制造“屠戮戚家军”的悲剧,简直一点也不奇怪。明王朝接下来的灭亡,当然也更不奇怪——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王朝,自然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参考资料:周维强《明代战车研究》、杨海英《万历二十三年蓟镇兵变管窥》、蔡国庆《万历皇帝大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