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35535
- 主题
- 46
- 帖子
- 64
- 积分
- 507
- 现金
- 515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0-8-31
- 在线时间
- 1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9-10-19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6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忧黎元
漫道和煦的春风
吹拂着神州的北国南疆
昔日贫瘠的荒原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繁华喧闹的都市
可曾再闻清新的空气
质朴宁静的乡村
四处弥漫污浊的河水
躬耕三载的收获
不及权贵一宵的大餐
吆喝四方的盈利
难抵奸商方寸的暴敛
积累一生的钱币
筑就不起避寒的坯楼
困顿潦倒的卢郎
无力迎娶邻家的莫愁
最是病魔的降临
弗能沐浴着天使的春晖
躺卧家中的病榻
睡梦间但闻呻吟的鬼魅
不论乱世与圣代
穷达贵贱的悬殊宿命
犹似分明的泾渭
千古不易清浊的本性
简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确实取得社会经济的一定发展。可是,也暴露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那就是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贪官奸商巧取豪夺,坐享其成,善良百姓不论如何勤奋努力,依然贫困。这首诗揭示了贫富分化的严酷现实和百姓生活的极度困难。诗篇开始即用怀疑的语气,对改革开放以来所谓的成就进行反思,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赤裸裸的贫困。然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十分鲜明地揭露造成社会极端分化的原因,就是官员与商人的豪夺巧取。诗歌的四、五节描述百姓的真实境况:百姓没有避寒的坯楼,结婚也没有钱财;如果疾病降临,只能在家听天由命。这两节诗虽然平铺直叙,语言无华,但是弃假存真,抓住本质,所以收到触目惊心的效果。最后一节诗,作者表现出深广的忧愤。那所谓的盛世只是徒有虚名,仍然不改贫富悬殊的历史本质。 此诗对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确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躬耕三载的收获/不及权贵一宵的大餐/吆喝四方的盈利/难抵奸商方寸的暴敛”,这样鲜明的对比,极大地突出诗歌的主题。又如,把清浊分明的泾河与渭河,比作非常悬殊的穷达贵贱,可谓形象生动。——李云(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