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每个人都希望并且要求受到或得到公平对待!”
这里的“受到”和“得到”,把每个人作为一个被动方,那么主动方是谁?政府、公司、社会?
你觉得中国不公平,那么我们还是来说说美国吧。美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一个公平的国家。举例说,美国的教育。这里推荐一下《罗辑思维》第185期《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中美教育的比较,因为原视频内容太多,所以以下我引用几段话。
比如说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在美国有一个华人学生叫米歇尔·王,他就一怒之下把哈佛大学告上了法庭,这在当时也是个大新闻。这个孩子也真的很冤,因为他的大学入学考试,就是SAT的成绩非常好,那是甩掉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那剩下来的标准呢,什么社会实践,获各种奖,他全有,甚至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典礼上他还参加了中学生的合唱团,那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个孩子是接受的。
可为什么在申请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给他发了入学通知书,剩下的也就是他最想上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全部把他给拒绝了。那你总得有个拒绝的理由吧!孩子很委屈,于是打官司。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族群当中其实很普遍,他们甚至办了一个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里面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事例要抗议。对这些孩子来说当然是这样,这些标准是你们定的,我努力达到了,然后你们又不要我,这不是欺负人嘛?这是不是种族歧视?
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万维刚,这是不是不公平?万维刚说:很难讲。
为啥,因为这些常春藤盟校,主流全部是私立大学,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我就是按照上面规则来招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招生办的官员,比如说招生办的主任,退休后到外面当那些大学的什么升学顾问,他们都说不清楚这些大学的招生规则,连内部人都说不清楚,那还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吗?公平总是对规则而言的。
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也就是美国的铁路网已经造成了、全国是一盘棋的时候,那这个种族的主流意识就开始觉醒。他们就觉得哈佛、耶鲁那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的,我们的下一代仍然要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以我们就不能让其他族群的孩子轻易的进来。但是又不能明摆着说不公平吧,因为大学毕竟是招生考试嘛。所以我们就设立了一个门槛,就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开始考希腊语和拉丁文。那其他族群公立学校是不教这两门语言的,所以自然你就考不取。
到了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他们就取消了这两门考试,希腊语,拉丁文都不考了。那结果其他的族群就开始起来了,那最起来的就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大概是百分之七上涨到百分之二十几;甚至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那这些WASP的主流精英又不干了,因为自己孩子的机会被剥夺了,怎么办呢,又搞出一套标准,说你社交好不好,你体育好不好,搞出一大堆的限制条件,其实就是原来搞得希腊语和拉丁文,又把犹太学生的那个比例给降下去了。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趋势又开始出现逆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那美国人心里清楚,这一仗是不能输给苏联的,我们美国人还得登月亮呢,所以那个时候的美国名校,算是对全民敞开了大门:只要考试成绩好,上哈佛,耶鲁是可以的。所以你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赶上了这波好时候。
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又过去了,美国的名校有开始固态复萌,开始强调那些乱七八糟的素质教育的标准。说到这儿你就该明白了,他们其实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找一个均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的族群精英给挑进来;另外一方面,要靠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拦出去。
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些学校搞出来的门槛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校友面试”这么一关,所以你理解了吧。美国的前财政部长(也是哈佛的前校长)萨默斯说过一句痛快话:“我们招收校友的孩子,这是我们建设我们自己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意思很明了吧?就是说,我们是一个社区、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把持这些名校的,我们就是要照顾自己人,怎么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