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90431
- 主题
- 6
- 帖子
- 24
- 积分
- 72
- 现金
- 72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1-11-14
- 在线时间
- 29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2-8-30
|
【前言】“魁星阁”可以说是“新余中学”(“一中”前身)的代名和名片。几十年过去了,数以千计万计的学子从这里毕业出去走向社会,走向全国,他(她)们还记得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么?我想用我这支笨拙的笔,记述一些零碎的片断,期望引起一些校友们回顾的乐趣。
(写于2011年10月24日)
昨天上街,邂逅一位大学校友及其夫人,与校友聊了几句。因为不认识这位夫人,我只点点头招呼了一下,也就没怎么理睬她。没想到她 却盯着我问:“ 你还记得你那时候演戏的事吗?”
“什么?...... 演戏?...... 什么时候?”我大吃一惊。
“上中学的时候,你和戴youlian一起上台演了一出戏。你忘了?”
“啊?。。。戴youlian。。。一起上台?。。。好像有这事。--- 你怎么知道的?”
“我和她是同班呀!”
天哪!这还是多久以前的事啊!我都记不得“戴youlian”这个名字和她的样子了。
在我的脑海里,确是隐隐约约存放着以前演过戏的记忆码。
这件事大概是在五十年代末或者六十年代初,我们应该是上高中,十六,七岁的时候吧。当时有个姓王的美术老师,不知什么原因心血来潮,突然想搞一出戏上演。他不仅是策划和导演,还是当然的舞台美术布景的设计师。剧本也不知哪里搞来的。我当时酷爱玩乐器,对演戏没有兴趣。而且人很瘦,个子不高,普通话也不咋的。奇怪的是,这个王老师偏偏选中我做“男1号”,(同时选戴youlian为“女1号”)。那时候学生是很听话的。我只好硬着头皮(也带着几分好奇)上了。记得这出戏剧情大至是这样:有个参加革命多年的地下工作者,受上级指示潜回家乡与家人(记不得是母亲还是老婆)团聚并开展工作,终于清除了一个大坏蛋。由于是化了装,家人一时没有认出来,结果出了一些误会和笑话。记得参加正式会演是在当时的“新余大会堂”(现在的“袁河宾馆”附近)。因为观众多(会堂内坐满了人),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音响设备,喧嚷吵闹声简直是铺天盖地,连台上的演员也听不清对方说了什么台词。我事后想,这出戏之所以没有演砸,只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舞台布景吸引人,二是故事情节新颖诡异。这才使那时候严重缺乏文化娱乐的人们有这样高尚的忍耐之心。
这次所谓“演戏”虽然在我的脑海中没有“演出成功”的概念,但毕竟也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点缀”,所以也总忘不了。
但更使我感慨的是:我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并在外地参加工作离开新余已32年。中学时代的人和事已忘得差不多了。已经过去50年了。一个我不认识而且似乎没有见过的人竟然指认我与某某演过戏,这确实是使人非常诧异!她使我有点像在享受“大明星”的待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