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4980
- 主题
- 8
- 帖子
- 35
- 积分
- 106
- 现金
- 109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8-11-1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1-10-2
|
这几天有点闷热的夏夜无法让我平静的睡去。思绪还停留在寂静无边的漫游中,空气似乎凝固。突然间想起书架上那本叫《长征》的书。那是王树增以叙事体的手法写成的一本对长征记忆和回顾的书。对于不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长征是不陌生的。我之所以提起这书,是因为特想重读。我已经忘了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也忘了到底看了多少遍。但在这个焦灼的夜里重新捧读,只是想借着对长征的叩拜和朝圣能使我的心稍微的淡然和从容,面对所有的一切能心中有景处处花香,从而寡去那多余的梦想和遥远的奢望!
78年前的那个夜晚,在那个也叫贡水的于都河畔,当86859人的队伍编成五个军团匆匆地消失在河对岸融入黑色时,赣南特有的凉爽秋夜没有给这支队伍带来享受和快乐,这群不知道要去哪里的红军依然相信过不了几天还会回来的。只是伴随着河水哗哗的声响和急促的行军脚步声,身后只有那首至今让人潸然泪下《十送红军》的歌声,凄美眷恋地回荡在于都河的两畔,久久没有散去。黑夜里火把蜿蜒成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长龙,乌云遮住了月亮。包括此时的毛泽东也没有意识到震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长征开始了...... 美国记者斯诺把这次军事大转移形象地比喻为“整个国家走上了征途”!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付出惨痛的教训和代价后,被迫离开当时最大的根据地而实行战略转移,以打破国民党企图围剿消灭红军的可能。事实是当时红军最高层的战略意图也依然相信撤退只是暂时的,只不过当时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简单和天真。历史没有假如,也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现在的我们总是不停的问,假如没有长征,中国的历史不知道是怎样的呢?而那个刚开始没有目的地的军事大转移假如按预先计划的路线走下去,会是在哪里?而当我们看到在日后的征途中,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倒下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激烈的大仗每天急行军的路程在五十公里以上,当这群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队伍历时一年多跨越十五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只有不到8000人的队伍时,现在的我们还有谁会以为历史有假如?谁需要这样的假如?
两天来书中文字传达的符号全是战斗和牺牲,残酷和惨烈在围追堵截的硝烟炮火中张牙舞爪,我的眼睛让枪炮声震花了,思维让鲜血凝固了。这群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甘愿为之流血牺牲奉献自己的一切?《长征》告诉我是信念,是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对美好生活期待的信念!读史鉴当下,读书悟生活。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那生活中的一切不都是过眼烟云?1934年当转战突围的红军第六、第七军团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小镇会合时,贺龙指挥部下把所有的食物和衣裤送给这些骨瘦如柴的兄弟,当夜这些苦难的红军战士举行篝火庆祝晚会,唱着“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多多。红军打仗真勇敢,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熊熊的篝火打破了夜的静谧,红军战士的快乐就是这样的简单!我想没有什么比有着共同信念追求而活下来的战友重逢更快乐了,虽然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在以后的战斗中没有活下来,等不到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了,但他们对生活的快乐理念传染了我。简单的快乐,诠释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和真谛。你快乐吗?多问问身边的家人,多想想远方的亲人。快乐自己,更要快乐别人!
那天走在永新贺子珍纪念馆里,看到英姿飒爽的贺子珍照片,我不禁为永新的好山好水而羡慕。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刚烈的永新人就连女人也跟着一样的刚烈起来。可以想像毛泽东第一眼看到贺子珍时眼睛发亮的样子,但有谁又会想到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长征到达延安后贺子珍的感情不安?参观的那天正是处暑,太阳白晃晃的炙烤着纪念馆广场,行人稀少,广场周遭建起气派现代的房子,印证着我们这个发烧的房地产时代。略显矮小的纪念馆孤独地展示着永新过去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也无声地展示着永新女人的善良和美丽。长征路上有多少望眼欲穿的永新母亲和媳妇盼着儿子和丈夫早日回家的渴望?陪同参观的李总是地道的永新人,干练魅力的她不就是如今的永新印象?看到今天的魅力永新,看到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的灿烂李总,你就会想起几十年前的长征是多么的值得和有意义。
王树增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结束长达六年的《长征》一书的写作,可“分外妖娆”四个字总刺激着我过敏的神经。那些十七八、二十来岁红军指战员鲜活的生命不断地涌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用鲜血写就的长征正是中国历史上一副罕见的瑰丽画卷,彰显着今天中国的绚丽之梦。梦无限地伸向远方,走在征途上...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