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4633
- 主题
- 0
- 帖子
- 91
- 积分
- 761
- 现金
- 914
- 精华
- 2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8-10-28
- 在线时间
- 129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9-26
 
|
(此文已发广州信息时报,请勿转载!信息时报电子版: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09-01/11/node_1103.htm 当然,转载了我也无法追究,不过有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转载我的文字,请注明一下,别占为己有,俺们写点文字不容易,别人家老婆,你们尽管去偷,别偷我的文字。)
我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书虫,会尽情享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也会通过读书衍生出创作的冲动。
去年我装修房子时,请木工将书房三面墙打满书架,木工忍了二天后,终于奇怪地问我:“你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前段时间给教育局局长打书柜,也没有打你这么多。”我忍俊不禁,笑答:“我只是一个烧锅炉的。”
有人说,古龙的每本小说背后,都会有一个女人。而我觉得我写作的每本书背后,至少有一千本书。
别的写作者可能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书对自己的书具体有哪些影响,似乎承认受别人影响多,也就是承认自己的独创性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任何东西都不是凭空而来,就像任何河流都有它的源头。
这些书也许并不是稀有,或是深奥,但是它们却真的影响了我的创作,甚至人生。
《从此黑白不分明》
李敖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看这本书是我十五岁那年的春节,那天我拿了一笔压岁钱,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钱会被父母巧立名目骗走,于是独自狂奔到新华书店,贪婪地买书。购买的其中一本就是《从此黑白不分明》。这书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李敖。
这可能是我在合适的年龄看到了合适的书吧!大部分人在少年时期都比较反叛,当刚有些反叛意识的我看到“叛逆”李敖的书时,共鸣的同时仿佛看到了一条充满激情而遥远的道路。
李敖最令人推崇的其实不是他的作品、他的博学多才,而是他的人生,他人生中绽放出来的精神火花。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对于李敖没有那么崇拜,但是他有些精神元素却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了我。当有朋友戏说我是“五四青年”、“愤青”时,我也会像李敖不满意叫他台湾作家一样嗤之以鼻。因为我少年时受李敖影响,就已经是“五四青年”、“愤青”了,如今这些头衔都委屈了我。
《梵高传》
【美】欧文•斯通 著,常涛 译,北京出版社1997年
1997年一个朋友拉我和另外几个文友组建了一个民间文学社团,那时那个朋友开了一个书店,楼下卖书,楼上是我们的聚会场所,还摆放着大量他的私人藏书。
那时我们有定期的文学沙龙活动,每次我都聊得意犹未尽,还会留下来继续和他聊。有一次他聊得有些感慨,从藏书中找出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借给我看,说这本书对他对他曾有很大的影响。我借回去一口气读完,读得泪流满面。
梵高是个纯良的老实人,他热爱生活,乐此不疲地将作画当成一生的追求。然后他的纯良和对艺术的执着,令他拒绝迎合上流社会的欣赏趣味,显得极度不合时宜。这也令他的作品在生前无法得到认可,屡遭挫折。他的纯良令他无法和那些伪善的教会神职人员一起过着温饱的生活,而他情愿和最底层的矿工们一起过着穷苦的生活,为此,他确实发自内心地快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窘迫生活的压榨,社会不理解的嘲讽,自身对艺术的执着等等,令他倍受煎熬,乃至精神一度异常。但他终究还是像飞蛾扑火般地追求他内心的光明,用画笔去表达苦闷、表达悲伤、表达怜悯、表达仁爱……虽然这些也注定他要英年早逝。
读完《梵高传》,泪流满面的我沉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突然感觉内心有了光,有了信仰一般。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执着的一生。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象》
李劼 著,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
许多评论《红楼梦》的书在精神层面上都显得比较浅薄,讨论来讨论去,都是一些无聊的东西。《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是一九九七年在某个小书店看到的,随便发了几页,突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可以将《红楼梦》比作一部史诗的话,那么其诗意就是这样闪现出来的——不是成就功名,而是守护灵魂。”当下我立即将这书买了下来。
回来仔细地读下去,发现书中有许多自己想到却无法表达的东西,比如书中这段文字:“一部二十四史,无异于一场无休无止的权利轮盘赌。在这张古老的赌桌上,人们一代一代地学习和重复前人所做和所说的一切。”从这段文字我揣摩到李劼先生的历史观,全书透过《红楼梦》来叙述和分析中国历史文化,强调一种“贵族精神”(李敖、梵高便具备这种精神)和确认一种“审美定位”,从而追问存在,敬奉灵魂。
如果说我从李敖那里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性格,从梵高那里得到一种不屈于世俗的倔强和对追求的执着,那么《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则让我的精神思想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三本书加起,也让我的精神座标有了一个雏形。
《青铜时代》
王小波 著,花城出版社1997年
很惭愧,王小波去世后我才发现他的作品。
有时也会戏谑地想,那些在我死后才发现我的读书人,也应该像我这样惭愧。
王小波死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文学论坛,名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聚集着许多深受王小波影响的文学青年。那时我也常常会去点击他们,但是从来不发文跟帖,虽然常有人说我的小说有王小波的影子,特别是刚出版的新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小波的《青铜时代》。
而我虽然也很喜欢走狗们,但是不去与之为伍,因为我有种野猪般特立独行的精神元素。
时下流行“草根”一词,我也不想被冠名为“草根”,觉得自己比别人“草根”得更加彻底,虽然在著述上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至今还在一个企业当一名“烧锅炉”的普通工人,而且一烧就是十三年,从未获得丝毫升迁。
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写的那头野猪,它虽然还是会出没于乡村厂矿间,但它长着獠牙,特立独行。所以我会戏谑地自称“王小波门外野猪”。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是国学界的泰斗,但是他没有文凭。他十三岁开始随兄长游学数国,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未获得任何文凭回来。在他的传记中有记载一件这样的轶事——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么,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这就是我将陈寅恪视为偶像的原因,因为我虽然藏书数千册,苦读多年,却连一张中学文凭也没有,我也认定“以求知识为职志”。不过无论我如何苦读,离这位偶像还是要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的这本《柳如是别传》我就视为一本无法逾越的奇书。
《世说新语译注》
【南朝•宋】刘义庆 著,张万起 刘尚慈 译注,中华书局 1995年
刘义庆所写的这部《世说新语》,记载了王羲之等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除才华横溢外,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人格,这些气质和人格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少都有些荒诞怪异。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权势者一方面强烈地要求这些名士们旗帜鲜明地团结在他政权周围,一方面又对异己者进行残酷的打压。这让众多名士感到异常压抑,于是就有了许多异于寻常的举止。如阮籍穷途恸哭而返;如金谷园内醉生梦死;如兰亭水畔流觞赋诗;如东篱菊下悠见南山;如嵇康临刑顾日挥琴。
我在《狂狷上不了天堂》一书中写了七个古人,他们身上都有《世说新语》中这些狂狷者的影子。他们许多行为表面看似乎都显得颓废消极、荒诞怪异,实际上却深藏对人生的认知、对生活的留恋、对命运的抗争。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知识分子睿智的觉醒和独立的人格。
《迷楼》
【美国】宇文所安,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
此书早在03年就买下来看过,当时的感觉是,这作者才是真正懂得诗意的人,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品茗唐诗宋词却比任何中国人更敏感,能让唐诗宋词最深邃的心跳声在他指尖缭绕。后来得知他现在的妻子是田晓菲,她可是当时我认为最才貌双全的女作家,任何人娶了她,我都会觉得“暴殄天物”。不过当得知她嫁给了宇文所安,虽然知道宇文所安大她几十岁,当时我却出奇地服气,认为除了嫁给他,再也没有人值得田晓菲嫁了。有一次我忍不住在一位好朋友面前夸田晓菲,她是八零后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一直都毫不吝啬地夸奖她,她见我如此夸别人,忍不住开玩笑地说:“你心目中最才貌双全的女作家不是我么?”我连忙以登山高呼之势地说:“除了宇文所安,天下没有值得田晓菲嫁的人了。而除了草玄,天下也没有值得你嫁的人了。”
我另外还有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都是一辈子都要放在书架上的书。
《雪莱抒情诗选》
【英国】雪莱 著,查良铮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因为看到是查良铮翻译的,所以才毫不犹豫地买下此书,因为他也是与徐志摩齐名的诗人,笔名穆旦,他还是我另外一个偶像金庸(查良镛)的族兄,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中将他和王道乾先生赞为最好的翻译家。
他的一生其实也很传奇,却鲜为人知。他20岁考入西南联大英语系。在火车上背英语辞典,背一页撕一页。在抗战时,加入缅甸远征军,整个战役失败后,作为殿后,留守野人山,他所在的师,身边的战友几乎都死了。最后他一个人逃亡印度。建国后,被打成反革命。四人帮粉碎前后去世。我对这样的文学前辈都会有种兔死狐悲的情感。
雪莱的抒情诗本身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诗歌之一,我曾在嘈杂的公共场合叫许多人安静下来,听我为一个女孩朗诵雪莱的情诗,最后接受众人的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