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4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看病难不是票贩子的错
看病难是票贩子的问题吗?
很多人第一感觉,绝对是。就是因为票贩子把票给搞出来,然后高价倒卖给患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导致病人挂不到号。这的确是事实,但这是表面的事实,而不是导致事实的本质。
我们假设票贩子抓住一个,正法一个。慑于法律的威严,无人敢做票贩子。票贩子绝迹了。协和、华西的门诊大厅里总是朗朗青天。
于是有一天,华西的门诊大厅,出现了一个来自攀枝花的严重心脏病患者。他患了室性心动过速,经当地医生推荐来找我看病。他很朴实,一早就去排队挂号,他挂得到号吗?号在一个月前就被挂完了呀!大家会说,怎么会这样?也该放点号来排队挂吧!好,每天放了 5 个号来现场挂。你以为这号就能挂到他身上吗?
一个号 20 元钱,对他这样一家两三个人(总有家人陪他来吧),坐上一天的火车,再在成都找家旅馆住上几天,再加上几个人每天的吃穿用度,那 20 元一个的号,相比他的其他支出,几乎就没有成本。这没有成本的 20 元,只有他一个人在争吗?不,它可能是数十个人在争。提醒大家,争这号的人不是票贩子,都是真正的病人。
只是这病人分了好些种类。
一类是很轻的,只是自己觉得非要找个专家看看才放心,他们也来自远方,拼足了劲是要挂到这个号的。
有些是成都市的,号本来也不贵,也谈不上不方便,叫个保姆或安排个侄儿来熬熬夜排排队就有希望挂到这个号。
有些是住院部或门诊的老病人,对医院熟络得很,早都找好了人(出点钱就是了)帮他排队挂号。甚至还有人,本来就是挂号室某些工作人员的熟人或亲戚(记住,他们也是真正的病人),早都把就诊卡交给了这些工作人员,帮他们提前挂了号。
当然,还有一类,就是他这种,病最重,最应该挂我的号,最应该找我看。但在这所有的病人群中,他和他的家人争挂号的战斗力,却可能是最弱的。他和他爱人来自农村,他们不熟悉地形,他们不够强壮,他们没有门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直接找到我(找到我也许就好了)。
第一个星期,他们注定的结局,没挂到我的号,只好挂了另外一个医生的号。医生很负责,给他好好看了,告诉他,你这患的是严重心脏病,而且有很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个病杨庆老师很有经验,你还是得找他看。于是,新一轮的拼搏开始了。谁敢保证,这次的拼搏,他就能成功?
在这时,在他要绝望的时候,有人说,我有一个杨庆教授的号,我家里有事,来不及看了,转给你吧!他是不是该感恩涕零?我想是的。
不过,没完。这个给号的人说,我也不能白给你。你看吧!拿到这个号,我来坐了一天的汽车,住宾馆住了两三天,又熬了一个通宵,两三顿都没吃好。就算上误工费,误餐费以及出差补助费。我也不多要了,你就给个三五百吧!这攀枝花来的病人给不给?他一家人,在成都每多耽搁一天,其花费只会超过这个数。
表面上,他花 15 倍的价格买了这个号,看起来是冤大头,实际算下来,他的支出成本显著降低。他是傻瓜他才不买。当然,如果他来的第一周就这样有人卖这个号给他,他就不至于在成都多呆一周,白白多花上数千元。
这里,卖号给他的人不是票贩子,他也是病人,只是他是一个精明的不愿亏本的病人。于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票贩子回归了。看看吧!这就是所谓加强管理的必然结果。
当一项资源是稀缺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想挣得这资源的时候,这种加强打击票贩子的管理是毫无意义的。
在医院管理上,无论你怎样的管理、控制和制裁,你可以表面上管理住票贩子,但你管不住这里面蕴藏的价值和商机。这价值和商机被某些人发现并加以利用,并让一些并无竞争力的人通过金钱能够获得看病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救助了他们。这是荒谬的现实,但它确实存在。
这荒谬就在于医生价格体系被行政管理所垄断,然后被票贩子用另一种扭曲把它扭转回来。这一荒谬的扭转,医生和患者没有获利,获利的是黄牛(他有可能也是个打工仔)和后面的权力垄断者。那些恨死票贩子,甚至对我也大骂出口的人懂得这些道理吗?
所以,我说这是垄断的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