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658|回复: 2

以史为鉴 6----李自成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复制链接]

UID
2520
主题
125
帖子
5267
积分
26096
现金
23457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5-20
在线时间
47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默默奉献奖足球队队员一级八一勋章太平绅士

发表于 2020-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文裁缝

     崇祯自缢殉国后,没过多久,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他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成了这个皇宫新的主人。

     李自成进入北京时,是非常得意忘形的,甚至是忘乎所以的。当时,他从承天门(今天安门)进入紫禁城,看见承天门的匾额后,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箭术,李自成突发奇想,对左右道:“我若能成为天下之主,一统江山,则一箭便会射中‘天’字的中心。”说完,在众人的喝彩中,李自成弯弓搭箭,向牌匾射去。结果,这一箭竟然射歪了,只射在了“天”字下面,根本没有射中“天”字。见此情景,众人皆尴尬无比。

     好在李自成的宰相牛金星反应快,他对李自成祝贺道:“大王这一箭,箭术真是精湛。箭射天字下,正为得天下之兆啊!”一听这话,李自成哈哈大笑,众人也赞叹不已,这才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在正史(比如《明史·李自成传》)中,并没有记录“李自成箭射承天门”的故事,这可能就是一个野史传说,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李自成的性格——得志便猖狂,这根本就是一个“中山狼”呀。

     这种“中山狼”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第一时间来到崇祯的后宫。看见这遍地公主、嫔妃的尸体后,李自成大发感慨道:“皇上太忍(残忍)。”

     在确定里面没有崇祯的尸体后,李自成下令重金悬赏这位皇帝。毕竟,在他的眼中,崇祯一日不死,他就寝食难安,无法闭眼。两天后,即三月二十一日,众人终于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李自成等人心中的那块大石头,这才安心落地。
    据说,在看见崇祯的尸体后,李自成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来与汝共享江山,汝何必自寻短见”的话,就返回后宫享受荣华富贵去了。

    李自成用了两具最便宜的柳木棺材(仅值二十串铜钱),把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塞了进去,随后下令把棺材抬到东华门阴凉处,让他们自生自灭。因为李自成不重视这两个人的遗体,所以棺材里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崇祯君臣的尸骨上甚至没有像样的遮盖物,这两个人都是枕在土块上,身上盖着草苇。

     同日,自杀的周皇后的尸体也被送到了这里,放置在了崇祯皇帝的旁边。因为是从后宫出来的,周皇后的“待遇”还不错,她枕一玉枕,尸下垫着棉褥,身上盖一棉被。负责看守崇祯尸体的大顺士兵看不下去,偷偷把周皇后尸体上的棉被拿了下来,盖在崇祯皇帝身上,这才给了这位皇帝一个尊严。
     三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这才想起要给崇祯皇帝举行葬礼。于是,他随便找了两个市井上卖丧殓之物的小贩,让他们给崇祯置办一身出殡衣物。由于是市井小贩,哪里懂宫里的规矩,他们就随便给崇祯夫妻穿戴衣物。若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太监在一旁指导,他们连“凤不裹头,龙不裹脚”的规矩都不懂,就让崇祯夫妻不合礼仪地下葬了。

     崇祯夫妇穿好衣服后,就在东华门外停灵。当时,来祭拜先帝者,只有兵部主事刘养贞一人。其他的明朝大臣,皆不敢来祭拜。因为他们害怕得罪李自成,耽误了自己在新朝的官运。又过了一天,即三月二十四日,李自成突然听见东华门外哭声一片,忙问左右什么情况。左右回禀道,乃京城百姓自发地聚集起来,在祭拜崇祯皇帝。见此情景,李自成就顺从了民意。他下令,允许大家祭拜崇祯皇帝,并用帝王之礼葬之。有了李自成的“圣旨”,明朝的礼部官员才敢给崇祯办丧礼。
    只不过,来祭拜崇祯的官员寥寥可数。即使来了,也不敢上前祭拜,只是远远瞻仰一会儿,就匆匆地回府了。毕竟,在他们的眼中,万一因为祭拜崇祯而上了李自成的黑名单,就得不偿失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只能这样行事了。

    若崇祯在天有灵,看见这群大臣如此行事,不知会做何感想。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三,在停灵了数天后,崇祯终于准备下葬了。当时,因为大顺政权的极度不重视,崇祯皇帝的葬礼堪称极其节俭,甚至到了令人无语的地步。李自成没有给崇祯准备专门的陵墓,他把崇祯安置在田贵妃的墓地,让这个帝王“寄人篱下”。

     此外,李自成就给了一点葬礼钱,这些钱连重挖田贵妃坟墓的工钱都不够,更别说让这位皇帝入土为安了。后来,当地的十几名思念旧主的乡绅看不下去,大家一起凑钱,这才凑齐了安葬费,重挖了田贵妃墓,让崇祯皇帝入土为安。
在安葬期间,众人看崇祯皇帝的棺材过于简陋,就自作主张,把田贵妃的外棺拿了出来,套在了崇祯皇帝的薄棺外,总算给这位皇帝凑齐了一套棺椁。
    如今,很多资料都记载,李自成看见了崇祯的尸体后,对其非常重视,他亲自举行了一场葬礼,并用帝王之礼安葬了这位皇帝。对于这些记载,我可以明确地告诉您,李自成根本不重视崇祯,他只是将这位皇帝草草安葬了事。
     其实,李自成这么做,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极度不明智的。要知道,崇祯虽然亡国了,但他毕竟是皇帝,还有很多明朝遗民向着他。如此对待这位皇帝,岂不是伤了他们的心,这就等于是不得民心了。

     后来,多尔衮的做法,就比李自成明智得多。他亲自祭拜崇祯,且哭得哇哇的。虽然他的这种表现挺虚伪的,但不管怎样,多尔衮此举,确实得到了不少民心。从多尔衮的行为,也能看出李自成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个人,就是一只山鸡,毫无见识,即使飞上了枝头,也不可能变成凤凰。

    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下令追捕崇祯的三个儿子。很快,这三个皇子就落网了。

    前面讲过,崇祯临死前,把三个皇子送出了皇宫,让他们去外公朱纯臣府邸。结果,兵荒马乱之际,皇子们走丢了(也有资料显示,侍卫们贪生怕死,把他们抛弃了)。
    因为不认识路,三个皇子不知道如何去朱纯臣府邸,他们只能穿着破烂的衣裳在大街上流浪,等同于乞丐了(还有一种说法,三个皇子来到了外公的府邸,但朱纯臣贪生怕死,不敢收留这三个外孙,把他们拒之门外,让他们自生自灭)。然而,你见过这种长得白白胖胖、养尊处优的乞丐吗?没过多久,三个皇子就被大顺士兵认了出来,缉捕归案。
   
     李自成很是高兴,他下令把三个皇子押解上殿,要亲自审问。
     审讯期间,因为自己无子(李自成绝后),李自成对他们产生了怜爱之心,就安抚他们道:“不用害怕,你们如今就是我的儿子,不失富贵。”说完,李自成下令派专人伺候他们,还给他们换上了新的衣服。
    三个皇子在与李自成的对话中,一口一个“贼”。对此,李自成没有怪罪,还是对他们以礼相待。
    李自成问皇长子朱慈烺:“你知道父亲的事情吗?”朱慈烺回答道:“知道,父皇已崩于宁寿宫。”看着这个还被蒙在鼓里的朱慈烺,李自成叹了一口气,问道:“尔父为甚失天下?”
    朱慈烺回答道:“因为父皇被奸臣所误!”李自成道:“看来,你也明白这个道理。”朱慈烺继续道:“满朝文武都是无情无义之人。如今,你成了新的皇帝,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向你靠拢,来谋求官职了。”听完朱慈烺的话后,李自成选择了沉默不语,但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了对这句话的肯定。

    是的,这满朝文武之中,确实没有一个好东西......在李自成眼中,明朝官员全是贪污腐败之辈,他们是明朝亡国的罪魁祸首。北京城流传着一句“半数军饷不出京”的话,意思是说,发给各地的军饷,离开京城前,就被各级官员克扣了一半。当时明朝的官场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境界,各种贪污现象数不胜数。

    《明史列传》中的一句话,道出了明朝官场的实情:“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若不要钱,当官干甚!

     明朝的官场,就是这样腐败。而李自成们之所以起义,也是被这个官场所赐。另外,在李自成眼中,明朝官员毫无骨气,都是一群卖主求荣的人。当时,有一个叫魏藻德的官员,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状元,因为“擅长辞令,有辩才”,且总能猜透崇祯的心思,因此被崇祯委以重任,成了内阁首辅。当上首辅后,这个人毫无治国之术,只会贪污受贿。对于崇祯的问题,魏藻德也不出一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崇祯末年,面对步步进逼的李自成,崇祯急得团团转,他把魏藻德叫来,问其有何对策。结果,魏藻德选择了沉默不语。不管崇祯怎么问,他都不说一字。看着如此消极怠工的首辅,崇祯气得把龙椅踢翻,让他滚蛋。

     明朝灭亡后,魏藻德一直上蹿下跳,结交大顺军各级将领,希望他们替自己美言几句,让自己重新入相。虽然魏藻德玩命地巴结李自成,但事与愿违。毕竟李自成最痛恨的,就是他这种不干正事、尸位素餐的大混混。于是,李自成把他关起来,准备严惩不贷。
被关起来后,为了引起新朝的注意,魏藻德竟然扒着门缝求饶道:“新朝如欲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吧,别把我关在这里。”
听见魏藻德的求饶声后,刘宗敏(一说是李自成)很有兴趣,就把他弄了出来,问道:“先生乃前朝首辅,理应殉国,追随崇祯而去,你怎么不去死呀?”

     对于这个问题,魏藻德无耻地回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一听这话,刘宗敏大骂道:“你也配给新朝效劳?在我眼里,你除了贪污腐败、无恶不作外,就一无是处了。就你这种人,也配在新朝当官。”
    魏藻德乞求道:“大人有所不知,我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以为新朝出谋划策,尽微薄之力。你们一定会欣赏我这一身不世出的才能。”
刘宗敏道:“好,那我问你,你给我解释一下,你既然如此有本事,还官居首辅,何以乱国如此?”
结果,魏藻德是这样回答的:“我本书生,不谙政事,先帝无道,遂至于此。”
    刘宗敏听完这番话后,当时就怒了,二话不说,亲自抽了魏藻德十几个耳光,抽得他嘴角流血、眼冒金星,方才停止。
抽完后,刘宗敏破口大骂道:“天下人都知道,你是皇帝钦点的状元,为官仅仅三年,就升为首辅,可谓仕途一路飙升。得此结果,崇祯何处对不起你?你竟然诬骂他为无道昏君!”
   痛骂了魏藻德一番后,刘宗敏意犹未尽,下令继续殴打他。魏藻德玩命求饶,最终对刘宗敏道:“我有一女,愿献给将军为妾,换自己一命。”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魏藻德为了救自己,却把亲闺女扔进火坑里。这样的人,也算是可以了。
在李自成的眼中,像魏藻德这样的败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每每看到这些丑陋的嘴脸,李自成都厌恶不已。
  
     李自成本来就厌恶明朝官员,再加上明朝太子无奈的感叹,李自成就更加厌恨这些官员了。他准备对这些官员严刑拷打,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方才罢休。

    这个血的代价,就是发动逼饷运动,即让这些官员们放血出钱,以偿还自己的罪孽。当然,李自成之所以让明朝官员放血出钱,除了要泄愤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没有钱了。李自成需要这些贪官污吏的钱来供养自己的部队,并成为这个新王朝开业运营的资本。
    李自成夺取天下期间,不是天天嚷嚷“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吗?他发誓要消灭人世间的所有不平等,建立一个均田免赋的世界,成为一个永载史册的明君。
    李自成这个均田免赋的口号,确实收到了奇效,这也成了他得到民心的一个重要资本。然而,等夺取天下后,李自成就发现,这个口号太草率了,根本不能兑现。
     毕竟,不收赋税,国家就没有钱财;没有钱财,国家就无法运营,只能破产。因此,入住了北京后,李自成就第一时间食言了。他下令,只免征三年赋税,三年后,该怎么收,还怎么收。
    然而,这没有赋税的三年,李自成将怎么度过呢?就这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自成只能拿明朝腐败的官员下手,搜刮他们的钱财,渡过这个难关。
在李自成的命令下,一场大规模的逼饷运动,即追逼饷银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而这个运动,最终把这个王朝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逼饷运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日,新朝宰相牛金星突然颁布一道文告:“明朝旧官全体集合,明日朝见新君。朝见后,不愿效力者,听之。不去朝见者,以违抗圣旨罪,斩!”
   看完这个文告后,明朝旧官集体哗然,大家只能去朝见这个新君。

     第二天,李自成坐在金銮殿上,接受这些旧臣的朝拜。一旁的宰相牛金星手持花名册,一一点名,确认是否都到了。因为明朝的旧官太多了(至少八百余人),点到一半时,李自成受不了了,回后宫了。过了一会儿,大将刘宗敏也受不了了,也逃跑了。只剩下牛金星继续执行任务,挨个点名。
牛金星点完名,确定没有一个漏网后,大手一挥,朝廷上出现无数武士,两人押解一人,直接把这些明朝旧官押走了。
大殿之上,哀号一片,某些胆小的官员甚至吓得晕死了过去。

     虽然明朝官员自认为必死无疑,但没过多久,他们就惊讶地发现,大顺政权不打算要他们的命,只打算要他们的钱。只要他们能够交钱,就能花钱赎罪。只不过,这个赎罪钱有点多。《甲申纪事》记载,让这些官员换上监狱号服、押解到各个军营后,牛金星发布了李自成的谕令,以“输饷”或“助饷”为名,让这些官员们交钱。交钱的数目明码标价,中堂(内阁官员)交银子十万两;部院中堂、锦衣卫官员根据官职大小,交银子三万到五万两;科道、吏部官员根据官职大小,交银子三到五万两;翰林根据资历,交银子一到三万两;小官也不能幸免,要“各以千计”地交钱。最惨的是功勋和外戚之家了,他们“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矣”。当然,也不用同情这些人,他们免费地享用了老朱家的“免费午餐”,当然要全部吐出来。

     在李自成的圣旨下,一场大规模的追逼饷银运动就此拉开大幕。在这个运动中,明朝旧官虽然苦不堪言,但也无处申冤。毕竟,这是官方承认的抢劫运动,你到哪里去说理,只能乖乖认命。
    对于那些不认命、就是不给钱的明朝官员,大顺政权要怎么办呢?好办,就一个字,打。打到给钱为止!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藏银不献者,大刑伺候。就这么简单。为了让官员们乖乖给钱,大顺政权赶造了“数十副木皆生棱,且用铁钉相连,以吏人无不骨碎立死”的刑具,逼迫官员给钱。
    一时间,在大顺政权严刑追比,用炮烙、脑箍、夹棍诸具下,大明官员血肉飞溅,那些交不出钱的官员全都受到了严刑拷打。

     在这些被追缴的大明官员中,最倒霉的那个官员,竟然是那个老熟人——魏藻德。因为是内阁首辅,魏藻德要交十万两银子赎罪。这个人虽然贪污腐败,但他也实在交不出这么多钱。
当时,魏藻德散尽家财,才交了万两银子。看见堂堂一个首辅,只肯拿出万两银子,刘宗敏大怒,对其严刑拷打,让他乖乖给钱。魏藻德被“伺候”了整整六天,最后被刑具夹破脑袋,脑浆迸裂而死。
据说,临死前,魏藻德对探视的亲人大呼道:“今求死不得。”求死不得,生不如死,此等结果,为这种小人的最终下场,不足为惜,也不值得同情。只是可怜了他的儿子,只能跟他一样,继续求死不得。原来,比饷有规定,父债子偿。老子死了,儿子继续上,直到交够银子为止。

     刘宗敏把魏藻德的儿子抓了起来,对其严刑拷打,要求其给钱。小魏无钱可给,只能跪地哀号道:“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你们就是打死我也没用。如果家父还活着,还可听完小魏的话后,刘宗敏一想,是这么一个道理。于是,他咔嚓一下,就让这个没用的小魏脑袋搬家了。随后,刘宗敏抄了魏藻德的家,让他的家族消失殆尽了。当时,像魏藻德这样被酷刑虐待的官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所有。几乎所有的明朝旧吏,都遭到了这种严刑拷打。在北京城内,“人人皆得用刑,处处皆可施刑”,到处都是恐怖的哀号之声。这种声音出自监狱、军营、各级官员的府邸,甚至是马路边(有夹于路次者)。最后,连一般的小富小贵之家,也传来了这种声音。

     虽然李自成三令五申,除了明朝旧官外,不得逼迫其他人助饷,更不许“淫掠民间”。然而,当抢劫变成了一种习惯,当创收变得如此轻松时,放弃这种来钱的方式,才会让人痛苦无比、失去快感。
    就这样,已经疯狂的大顺士兵彻底忘记了李自成的圣旨,他们开始横扫整个京城。所有的富豪之家无一幸免,都被他们打劫了。在打劫钱财的同时,这些大顺士兵也升级了,他们不仅劫财,还劫色。

《明季北略》记载,大顺官兵以比饷的名义,到处劫财劫色。仅安福胡同一处,“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降官妻妾俱不能免,悉怨悔”。
在这场已经完全变了味的比饷运动中,京城内人心惶惶,大顺政权民心尽失,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说实话,看见这么一个天下大乱的局面后,李自成也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也想终止比饷运动。只不过,他根本终止不了。


两个致命的后果

    李自成劝慰士兵们不要再干了,结果,士兵们怼了他一句话,就让他无言以对了——“皇帝让汝做去,金银财宝,亦不与我耶?”
这句话,确实怼得可以。
    后来,李自成亲自找来刘宗敏等人,劝他们不要再到处抢劫了,并语重心长地道:“你们为何不帮助孤王当一个好皇帝?”
刘宗敏顶了一句,道:“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听完这句话后,李自成是什么反应,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他应该是无言以对。

    李自成根本不知道,自己登基称帝后,已经跟手下这帮兄弟完全不同了。如今的他,已经变成了这些人的主子,而他竟然还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兄弟情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昔日,刘邦登基称帝后,二话不说,立刻让叔孙通教手下那帮兄弟们君臣礼仪,让他们知道何为君、何为臣。现在回想起来,刘邦此举,真是英明无比。

当然,李自成之所以不怪罪刘宗敏,除了不想伤害兄弟情义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刘宗敏太能干了,他超额地完成了李自成规定的任务,让他欣喜不已,就没有借口治刘宗敏的罪了。

     从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初七,短短十天的时间内,刘宗敏一共拷问了八百个明朝官吏,一共搜刮了七千万两银子。七千万两银子什么概念?崇祯用了十年时间,一直在民间加饷摊派,也不过搜刮了两千万两银子,结果导致民心尽失,最终亡国。而李自成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搜刮了三倍以上的银子,这样的结果,让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当然,这七千万两银子绝非全部出自明朝官员,北京城的每一个富庶之家,也都搜刮了自己所有的财力。得到了这七千万两银子后,李自成都快乐翻了。他也不会为了这些钱,跟兄弟们翻脸。
     然而,李自成根本不知道,他收的这些钱会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在搜刮期间,大顺军完全变样了,他们不再是人民的军队,变成人民的仇敌了。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入京时,三令五申“兵入城,伤一人者斩”,把大顺军打造成一支人民拥护的部队。

     当时,李自成手下的士兵深受百姓爱戴,史称“威令甚严,商贾仍令开市毋闭,军士杀掠者,立斩。最轻亦断手,斫足,劓鼻,截耳。城上兵亦不许私下,人情稍安”。然而,等李自成发动了比饷运动后,大顺军的性质就变了。为了夺取钱财,他们变成一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部队。
其实,虽然大顺军变成了一支无法无天的部队,但只要刘宗敏等人坚决执行军纪,严加管束,还是能够让大顺军回归正轨的。

     然而,刘宗敏却有一个极其荒唐的理论,他认为“但畏兵变,不畏民变”。老百姓造反没事,用兵镇压即可。士兵造反了,就没辙了。因此,不能为了几个钱,去得罪士兵,让他们造反。最终,就是在刘宗敏这套神奇的理论下,大顺军变成了“人民之敌”,京城“怨声载道、怨气结聚”,百姓们再也不服从大顺政权管理。大家准备“望风倒戈”,都在给自己留后路。

     此外,因为无休止地抢劫,大顺军变成一支毫无斗志、贪生怕死的军队。“贼兵搜刮,腰缠多者千余金,最少三四百两。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就这样,因为腐败和奢靡,大顺政权最终失去了民心,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南明史》作者顾城就认为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玩命地打击官吏集团,导致他们与外族联手,一起剿灭大顺王朝。顾城的观点,如下: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
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

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

     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

    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地总结这段历史,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社会、政治、军事遗产。

通过这番话,顾城教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顺政权之所以无法在北京立足,不是因为内部腐败,而是因为无休止地打击官僚阶级,导致官僚阶级造反。加上军事部署的严重失误,让汉人官绅和满洲贵族联合在了一起,最终颠覆了自己的江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520
主题
125
帖子
5267
积分
26096
现金
23457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5-20
在线时间
47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默默奉献奖足球队队员一级八一勋章太平绅士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文裁缝

崇祯自杀后,三个皇子就被李自成捕获了。后来,在讨伐吴三桂期间,李自成害怕他们图谋不轨,就把他们带到了山海关。结果,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他的部队一片混乱,在兵荒马乱之际,三个皇子逃跑了,也就此失散。

三个皇子失散后,皇太子朱慈烺在乱世中活了下来,他一路乞讨,成功回到了京城。

回京后,朱慈烺无处可去。后来,他想到有一个叫常公公的宦官,是一个退休的官员,曾经照顾过他。当太子时,朱慈烺经常去常家玩。于是,朱慈烺凭借自己的记忆,找到了常公公,准备投奔他。

要知道,常公公不过是一个退休的宦官,焉敢收留前朝太子。于是,常公公委婉地告诉他,说自己这里庙小,供不起您这尊大佛。如今,您可以去投奔外戚周奎,他是您的姥爷,他肯定会照顾您。而且,您的妹妹长平公主,就是被崇祯砍伤的那位公主也在周奎家,你们可以兄妹相认,一起生活。

在常公公的劝说下,太子同意了此事。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周奎府,投奔周奎。

周奎看见太子后,大吃一惊,随后马上全力接待。接待期间,周奎叫来只剩下一只胳膊的长平公主,让他们兄妹相认。这对兄妹见面后,相持痛哭,观者皆感动不已。

认完亲后,周奎做东,请大家吃饭。宴席期间,周奎一直行君臣之礼,却根本不提太子居住一事。

宴会结束后,长平公主单独来找朱慈烺,给了他一些银两,还有一些衣服,告诉了他周家人的心思,她让朱慈烺以后不要再来了,他们以后也不要再见面了。

见此情景,太子虽然大怒,但他也知道周家的苦衷。于是,朱慈烺拿着这些东西,拜别了妹妹。

太子拿着这些钱后,在外面独自生活了几天,养尊处优的他哪里受得了民间疾苦?他忍耐不住再次造访,恳请周奎收留自己。

得知太子去而复返后,周奎让自己的儿子(一说是周奎的侄子)周绎出马,去回绝太子,不让他再来。

周绎出门后,给了太子一些银两,委婉地告诉他:“您的身份太特殊了,我们不敢收留您。您要想在这个世界存活,就得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如今,您千万别说自己是太子,就说自己姓刘,是一个教书的先生,这样就能避祸了。”

对于周绎善意的劝告,太子不仅不听,还跟他吵了起来。

原来,太子认为周家人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无权无势,就不认这个亲戚了,他们这是欺人太甚。太子玩命地嚷嚷,说自己是大明王朝的太子,是周家人的主子,一日为主子,就永远是主子。

见此情景,周绎大怒,就跟太子吵了起来,他们还动了手。周绎打了太子一顿,让他闭嘴。结果,太子的秉性跟他父亲一样,宁死不屈,即使被打了,也绝不闭嘴,依旧痛骂周绎不已。

最终,双方的动静越来越大,就被人告官了。清朝马上派人来到周府,把太子和周家人都缉捕归案。

太子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地亮出身份,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原来,在太子眼中,清朝是一个不错的王朝,多尔衮善待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不仅厚葬了他们,还颁布诏书,要善待前朝遗孤,以彰显自己的仁义。因此,在太子眼中,大清王朝应该会善待他,给他封王封爵。最不济,也能让他荣华富贵一生。

在太子眼中,对比大顺王朝,大清王朝再差,也不应该比大顺王朝差。毕竟,李自成承诺保他一世富贵,还册封他为“宋王”。号称仁义的清朝,应该不会比李自成差。

然而,可惜的是,太子还是太年轻了,他怎么可能明白世间的凶狠,也根本不明白大清王朝的“决心”。

就这样,在黄泉路上,又多了一个英年早逝的糊涂鬼。

太子被抓到刑堂后,汉官刑部主事钱凤览负责审理此案。他问清事情的缘由后,竟然斯文扫地,直接冲到大堂上,狠狠地揍了周绎一顿。钱凤览告诉周绎一个道理,何为君,何为臣,不能这样背主负恩!

虽然从事实上看,钱凤览投降了清朝,也是一个背主负恩的货,他跟周绎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然而,跟周绎不同的是,钱凤览饱读诗书,深知孔孟之道,还算是保留了最后一点人性。

在钱凤览的殴打下,太子出了一口恶气,算是心满意足了。随后,他被送进了紫禁城,迎来了最后的审判。

负责审判他的人,就是大清最高的统帅——多尔衮。

实话实说,在多尔衮眼中,这个太子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非常麻烦。虽然多尔衮昭告了天下,要“善待”明朝的遗孤,以“告慰”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他可以这么说,但真的这么做,就不行了。

这个原因很简单,太子是什么人?太子是明朝的法定继承人,是明朝遗孤们心中的太阳,只要他还活着,就能让那些人永远看见希望,进而让他们反清复明,颠覆自己的万里江山。因此,这个人不能活,必须将其斩草除根,才能永绝后患。

然而,这个矛盾点就在于此。一方面,你昭告天下,要善待崇祯皇帝的遗孤;另一方面,你却言不由衷,斩杀了崇祯的后代。这种出尔反尔的事情,多尔衮怎么能去干呢?如此行事,岂不是失信于天下?

然而,身为大清王朝的睿亲王,多尔衮有的是办法,他略施小计,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办法就是,多尔衮不承认这个太子是真的,他是“假冒”的。既然是一个“假货”,就可以将其名正言顺地斩首示众了。主意已定,多尔衮不动声色地静观其变,准备看众人的反应。当时,有很多大臣明白了多尔衮的心思,比如那个精通溜须拍马的周奎。他就第一时间上书,痛骂朱慈烺是“假太子”。

要知道,李自成发动比饷运动时,不是要求“功勋和外戚之家,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矣”吗?结果,这个周奎却啥事没有,足见其左右逢源、巴结权贵的本事。清朝入关后,周奎不知道用了什么招数,竟然结交了满洲贵族,从此高枕无忧。

可见,周奎就是一个为了保护财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这种小人要是肯为太子说话,那才叫见了鬼。即使这个太子是他的亲外孙,周奎也会毫不犹疑地反戈一击。

得知朱慈烺被捕后,周奎二话不说,立刻上疏朝廷,声称朱慈烺是“假太子”,他来自己家,就是假冒太子敲诈勒索、骗吃骗喝的。望朝廷明察,还自己一个公道。

对于这种小人,真是无话可说。

当然,有背主负恩,坑害太子的人,同样也会有精忠报国,袒护太子的人。那个为太子出头的刑部主事钱凤览,就是一个誓死效忠太子的人,一直承认太子是真的。还有十个誓死效忠太子的侍卫,他们也坚称太子是真的,希望清朝善待朱慈烺,给天下一个表率。

然而,虽然这些人坚称太子是真的,又管什么用呢?毕竟,在多尔衮眼中,为了自己的目的,这个太子必须是假的。即使他是真的,也必须是假的。

于是,历史上的一场闹剧,就此展开。

多尔衮下令召开群体会议,命令明朝宗室晋王、崇祯遗孀袁妃、前朝大学士谢升出庭,辨别这个太子真伪。

当时,晋王和袁妃先来辨别,他们看了太子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大学士谢升辨认时,面露愧色,欲言又止,但最后也一口咬定这个太子是“假”的。

一听谢升说自己是“假”的,太子当时就急了,他哭着对谢升道:“先生为何如此说?您还记得吗?城陷之前,先生在东宫教课,当时教我‘临危受命’一题。这些事情您怎能忘记?”

在太子的质问下,谢升无言以对,他只能面红耳赤地逃跑了。但是,这个人还是不改初衷,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

这时,一旁听审的钱凤览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痛骂谢升和明朝宗室不仁不义、背主忘恩。同时,钱凤览痛骂周奎就是一个小人,是一个衣冠禽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最后,钱凤览要求多尔衮认真审理朱慈烺的身份,还他一个清白,并恩养这位前朝皇子,给天下一个表率。

虽然钱凤览为太子鸣冤不平,但多尔衮已经认定了“事实”,他又能怎么办呢?何况,这个所谓的审讯,不过就是多尔衮演的一场戏罢了。他的目的,就是要名正言顺地斩杀这个“假皇子”,任何敢质疑他指鹿为马的人,也只能跟朱慈烺一个下场了。

在一番走走形式的审理后,多尔衮下达了判决书——真假无须争辩,此人就是一个假太子。现将其万剐凌迟,以儆效尤。钱凤览等人不明是非,皆斩首示众,立刻执行!

有人假惺惺地求情,多尔衮于是改判——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将假太子斩首示众。念钱凤览忠于本朝,赏其全尸,改绞刑。其余涉案人员(那十个忠于太子的侍卫和给太子引路的常公公),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109
主题
2224
帖子
30348
积分
149620
现金
149656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3-2
在线时间
770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7-8

社区建设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一级解放勋章太平绅士终身荣誉奖

QQ
发表于 2020-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权投降,曹操封他什么官?鲁粛张昭能投降,孙权刘备就没得选!一千多年前的事!
…昌大在承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余都市网 ( 新余都市网客服电话:13607902048 )

GMT+8, 2024-6-2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