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16|回复: 9

[转帖]老兵王琪流落印度的幸福生活

[复制链接]
UID
6291
主题
655
帖子
4484
积分
19299
现金
19245
精华
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1-11
在线时间
267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8-2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

发表于 2017-2-15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118871&boardid=1

[原创]老兵王琪流落印度的幸福生活
20126 次点击
141 个回复
赤松渺 于 2017/2/14 12:48:4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老兵王琪流落印度的幸福生活
        老兵王琪在印度生活了54年后终于回国,他的经历引起人们的好奇,他在印度的54年是怎么过来的?记者刨根问底,他的传奇故事终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他的故事是广大华人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故事的一个典型,从中也可感受到印度人的善良。
        工兵王琪在前线走失之后被印军抓获,随后以间谍罪被叛七年,出狱后流放到一个村落里,一个专门收留异议人士和外国难民的地方。他在那里立业成家,生根发芽,过着印度式的幸福生活。
        他被印军审讯时,出乎意料,并未出现《红岩》中所描绘的残酷血腥的场面,印军并未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只是给他灌酒,醉酒后他什么也没说,印军也就罢了,只好送他上法庭。在坐牢期间,监狱没让他干活,甚至看守警卫还教他学英语,过得很逍遥。出狱后,据他说,印度不准他回国,把他流放了。其实这可能是假话。当时是1969年,正是文革高潮期,他根本就不敢回国。一顶逃兵、叛徒的帽子足以让他不死也得脱三层皮。其次,就算印度政府想送他回国,中国也不会接受,因为中国政府早就宣布,没有任何军人被印军俘虏,他也没有任何身份材料证明他是中国军人。所以,印度政府只好以难民身份安置他。在流放地,当地村民很快接纳了他,让他在一家面粉厂工作,并学会了印地语。不久,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又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面粉作坊,日子逐渐好起来。“饱暖思淫欲”,他想成家了。乡亲们看在眼里,有人主动上门给他提亲了。他本来看中一个富家女,最终娶了一个家境一般的女孩,他很不高兴,因为按印度风俗,娶富女可得到一大笔嫁妆。无论如何,成亲是一件喜事。成家后,先后生育了二子二女(后来夭折一子),儿孙满堂,他们全家靠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节俭,日子越发火红起来,过上了印度式的幸福生活。只是到了晚年,思乡病越来越严重,尽管他在三十年前已和家里人联得联系,只是近年来才想回国。
        早年看过电影《牧马人》,写了一个右派在流放地被乡亲们救助关怀,并帮他成亲立业的故事。感觉有点虚假,一个右派,阶级敌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劳动、苟活,时不时接受拳头棍棒下的“再教育”,成亲那是妄想。而王琪经历是一个真实故事,只是中国乡亲换成了印度乡亲。王琪自己多次承认,印度人对他很友善,在他落难岁月里给过他很多帮助。中国人常说,“中国人民是最勤劳、善良的”。似乎其它民族不那么善良。看了王琪的故事,谁还这样认为?假如一个外邦人流落中国某地,也会得到友善的帮助并能成家立业吗?让人深思。

点评

定体问,我陷思,呵呵,老套路了,也不来点新的??  发表于 2017-2-15 11: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02161
主题
300
帖子
5800
积分
31462
现金
32959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3-6-21
在线时间
480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3-6-1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太平绅士

发表于 2017-2-15 1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狗样养狗,凯迪猫眼的贴转的666

点评

谢谢留意小贴,祝好运。  发表于 2017-2-15 1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291
主题
655
帖子
4484
积分
19299
现金
19245
精华
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1-11
在线时间
267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8-2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琪;回国后的养老要侄子作出承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4991
主题
24
帖子
1776
积分
8670
现金
8742
精华
0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08-11-15
在线时间
70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2-8-16

社区建设奖积极进步奖评论大师奖创作大师奖默默奉献奖

发表于 2017-2-1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把你扔到印度的偏远地区你也能过这样的幸福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291
主题
655
帖子
4484
积分
19299
现金
19245
精华
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1-11
在线时间
267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8-2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130249&boardid=1

[转帖]质疑和喧闹过后 老兵王琪仍然没有踏进家门
3665 次点击
33 个回复
网上游 于 2017-2-21 8:02:2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质疑和喧闹过后 老兵王琪仍然没有踏进家门
    2017年02月21日 07:13 观察者网

   

    连吃七碗手擀面!滞印老兵回到家乡抱兄弟痛哭

    11日中午11时38分,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一行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并乘坐航班返回陕西。下午17时43分,王琪乘坐的CA1201航班抵达咸阳机场,见到家人的王琪老人手捧鲜花,心情激动。元宵节,他一口气吃了7碗乾县老家的亲属带来的浇汤手擀面。

   

    长达54年的回乡路,看似就要画上句号。只是,在经历一番热情和喧闹后,归国老兵王琪至今还没回到朝思暮想的乡村。

   
少小离家老大回。

    2月11日,再次回到咸阳,阔别故乡半个世纪的老兵王琪已经79岁,他变成了故乡的生客。

    王琪是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工程兵,因为走失在中印边境,流落印度54年,并在异国娶妻生子。

   
王琪一家在印度住所前拍摄的全家福 苑基荣摄影

    年纪越大,想要回乡的愿望越无法抵挡。几十年来,他不断写信给印度政府,请求回国探亲。在中印两国的交涉下,他终于得偿所愿,带着儿孙回到家乡。

    同学和老乡都热情地等待着他的归来,素不相识的人也赶来探望。抵达咸阳的第一顿饭,他忘记了怎么用筷子。看着高中时代的毕业照,他甚至找不到年轻时的自己。在酒店里,他连续3晚都睡不着觉。

    “我也不知道咸阳变成啥样儿,是哪样的人群。”食物、气候、生活方式、甚至熟悉而又陌生的亲友,都需要从头适应和习惯。

    一周过去,王琪没能回到已故老母亲的墓前祭拜。如何在家乡生活下去,成了这个离家几十载的游子,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回家

    “兄弟姐妹一定会团居(聚),这也是我的希望。”1986年,家人收到了王琪寄回来的第一封信。那时他已经以“间谍罪”被关押在印度监狱长达7年之久,被当地法院下令释放后,又在一个名叫蒂罗迪的村庄居住。之前,他也试图跟外界通信,但信件石沉大海。

    后来,通信终于恢复。从陆陆续续的来信里,大哥王致远知道了三弟的情况,他已经有了爱人,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靠做一点小生意养活全家人。

    最初语言不通,他就跟当地人比划着交流。恢复和家人的联系后,他在信中提出要一本汉语字典,好复习汉字。那时支撑他的唯一希望,就是回家看看。

    他不知道,曾经生活过的老宅,现今变为农田。在一次大雨中,村子被冲毁,小时候3人合抱的古槐树,已经零落成泥。

    除了村口“欢迎老兵回家”的横幅,没有一个物件,能成为王琪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明证。

    2月11日,王琪带着儿孙,踏上了阔别54年的关中平原。

    “我年老了,咸阳变得很年轻了。”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说着一口印度味儿陕西话的王琪没想到,“咸阳成了今天这个样。”

    元宵节这天的咸阳国际机场,用侄孙王嘉耿的话说,能够迎接王琪的亲戚全都到了。侄子和侄孙拉着横幅,村支书手捧鲜花,从前的老排长随身带着部队纪念册,9个月大的重孙辈孩子脸上印着国旗,“欢迎王琪爷爷回家”。

   

    在人群的簇拥下,王琪来到咸阳一家酒店休息,那是侄儿王英军专门为他和家人准备的临时住处。马路对面,一街之隔,是他当年的母校咸阳四中。

    王琪已经认不出毕业照上的自己,还是印度随行前来的小儿子,一眼从照片上找到了父亲。

    回家第一顿饭,王琪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浇汤手擀面。每碗1两的份量,他一口气吃了7碗。可几十年来习惯了印度抓饭的双手,已经不能灵活地使用筷子了,只能捏住筷子往嘴里挑面。第二天早餐,王琪用印地语和英语跟儿子和儿媳介绍陕西面食。

   
54年后吃到家乡早餐,王琪感到非常高兴。图片来自网络

    酒店工作人员说,他们一家吃不惯这里的饭,要找人做印度餐。

    不仅仅是环境,小一辈的侄子和侄孙也让王琪一家人感到陌生。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有百余口人,他们一一上前,通过大哥王致远的介绍,和他相见。

    王琪把四弟媳妇认作了妹妹,想要拥抱,被不好意思地推开,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很多亲人,见过也不能很快记住。侄子王英军是他在印度就见过的亲人,在最初的一两天,王琪也要反应一下才能想起王英军的名字。

    乡情

    唯一不需要提醒的牵挂,就是已经过世30多年的老母亲。

   
王琪捧着母亲的照片

    让四弟媳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琪的母亲晚年半身不遂,坐上了轮椅,可还是经常到村口张望,“想儿子想得没着没落”。逢年过节,她会一个人,为三儿子烧点纸钱。

    “建军”“英军”“战军”,王琪侄子辈的男人,名字里都带着一个军字。但是从王琪不知所踪之后,王家再没有一个男孩去参军。“妈妈不让去。”坐在村里看别人打麻将的王琪二哥含混不清地说。

    母亲没有机会知道,王琪在印度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她大概也不会想到,王琪也因为想念家和亲人,在印度炎热的夜里哭湿了枕头。

    “给妈妈老人说,你的儿子黑天白夜地想到这事,我准备很快地回国看您老人……”“因为我没有见到爸爸,我现在想起来还是痛苦的,我们今天是没有父亲的儿子。”王琪的每一封信里,都会提到“妈妈老人”,因为父亲在早年间去世,母亲是他心里最重的牵挂。王琪嘱咐大哥照顾好母亲的身体,自己也坚持每天5点起床,锻炼身体,想要有朝一日,返回家乡。

    2012年,王琪向中国驻印度使馆求助,申请中国护照。见到前来调查的工作人员后,王琪在55师工兵营的老班长张玉民,才得知他还活着的消息。

   
写给家里人的信件

    张玉民配合工作人员证实了王琪的身份。他回忆,王琪1961年参军,1962年10月随部队驻扎在达旺附近,负责排雷、桥梁架设、修路和其他工事。

    发现他走失那天是新年,班里有一半人都被派去搬运物资,另一半人在驻地休息。“有的睡觉,有的打球,有的看打球。”到了中午开饭时间,才发现王琪没有请假,却“不见了”。

    “树林很密,”归国后的王琪这样解释,“我辨不清哪里是来的方向,哪里是去的方向。”他说,刚开始只是想去转转,走下山迷路了之后,很难再回到山上。

    张玉民证实,当时的王琪没有携带任何身份证明,也没有带枪,走失的那天,他身上还穿着军队统一发放的棉袄和棉裤。

    出狱后,他被“流放”到蒂罗迪村。那是一个被湖泊和森林包围的村庄,位于一个铁矿山附近,安置着印度政府的异己分子、中国士兵、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的回归人员,出去的路被封堵,四周一片荒凉。

    在印度,王琪自学了印地语和英语,“心里的话不知道跟谁说”。村子里的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印度姑娘,他就和姑娘结了婚。在一家面粉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王琪自己开店做起了小买卖。每年到了母亲的生日,他都在异乡遥祝母亲身体健康。

    家信和通讯都来得太迟了。那时候,母亲早已经思念成疾,离开了人世。大哥王致远说,收到王琪的家书之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母亲坟头,把信念给地下的老人听。

    母亲的碑,就竖立在村北几百米远的墓地里,她最终没有等到迟归的儿子,墓前种着的大柏树已经高达3米,树叶在初春空寂的晚风里,沙沙作响。

    直到10年前,王琪与家里通了电话,想听听妈妈的声音,大哥才不得不告诉他:“你个瓜娃,咱都七十多八十的人了,咱妈还能活到现在啊。”

   
王琪母亲的墓韩逸摄影

    1961年,在青海服役时的一次探望,是母子见的最后一面。

    喧闹

    村子里因为王琪回来的消息变得十分热闹。往年的元宵节过后,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下地修剪桃枝,留作柴火。年轻人回城上班,老人们凑在门前晒晒太阳,打打麻将。

    今年,这种平静被络绎不绝赶来的人打破。侄孙们特地推迟了回单位的日期,准备见了三爷爷王琪再走。喧天的锣鼓排练声,邻村路口早早挂起的横幅,还有来自邻村、咸阳甚至西安的人们,都在等待迎接老兵王琪。

   
村中锣鼓队在认真排练,等候王琪归来。

    邻村的一个老兵,每天都到王琪四弟的家门口守上一会儿,拿着登载王琪新闻的《参考消息》,念给其他人听。“我也是当兵的,他也是当兵的,我就想看看他。”

    一周过去,他也没有等回王琪。

   
邻村的一个老兵,每天都到王琪四弟的家门口守上一会儿韩逸摄影

    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家住礼泉县的司机巩发凯,拉着一批又一批围观者,6次出入薛宅南村。

    村民干脆在路边摆起了土鸡蛋和糖葫芦,卖给想要看望王琪的人们。

    还未见面的亲戚轮流赶来与他相见。老家的大嫂、小时候的玩伴、旧时的同学和战友。有人带着从前班级的合影,有人拎着陕西特产西凤酒,有人给他送来了军装,他们寒暄几句。

    “说句实在话,我们有点反感了。”13日,王琪的侄孙王嘉耿站在自家门口,不想让来访者踏入家门。按照咸阳的民俗,老人在四弟家里离世,王琪如果回村,应该住进四弟家。侄子王英军对媒体记者称,王琪从温暖的印度回到春寒料峭的咸阳,还有些水土不服,身体没有调养好,暂时不回村。

    四弟媳妇为迎接王琪压好的手擀面,王琪并没有吃上。家里为他铺开的大红被面,也没等来回乡的主人。

    村口准备迎接王琪的锣鼓队收拾了家伙,不再排练。

    晚年

    喧闹过后,一片沉静。2月19日,王琪仍然和小儿子维什努住在宾馆,他换上了老家的白底黑面棉布鞋——最初在印度和家人取得联系时最想要的礼物。

    他开始为归乡做起了准备。13日上午,王琪和几个侄子一起去商场逛街,想买几件合身的衣服。在北京走下飞机时,他穿着印度服饰,一双凉鞋,单薄的白衣,需要套上家里人准备的冬衣。

    几天下来,王琪基本习惯了咸阳的春寒,出门时也换上了孩子们买来的衣服。在屋里,维什努仍然穿着凉拖鞋,罩着衬衫。和回乡的父亲不同,他对中文毫不了解,只能通过微信翻译软件与同辈的兄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一家人熟悉咸阳的环境

    语言、饮食习惯、气候,都让这位陪伴父亲回家的小儿子维什努感到不适应,宾馆服务人员发现,刚回来时,他甚至连上厕所都觉得很不方便。

    “慢慢就适应了。”王琪希望维什努能够习惯咸阳的生活,陪伴他留在家乡。维什努的哥哥懂汉语,王琪曾经盼着他回国带去一家人的消息。然而,一场大病夺走了大儿子,也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王琪说,现在一家老小在印度的生活,完全靠着维什努在私人企业里做会计的工资,据《南方周末》报道,他每月能赚到600元左右人民币,这也是一家老小的全部收入。

    再过几天,体检确认身体健康之后,王琪准备带着小儿子回村祭祖。长达54年的回乡路,看似划上了一个句号。只是,最初的热情和温暖过后,如何让儿子融入咸阳的生活,他还没有想过。

    “我的任务就是把老人接回来,下一步怎么生活,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侄儿王英军和家人带王琪参观了兵马俑和附近的景点,一点一点重新熟悉家乡。

   
2月11日,侄子王英军与王琪激动地拥抱流泪。陈团结摄影

    至于叔叔王琪的养老问题,他还没考虑好,“毕竟54年了,什么都不好说”。

    大哥王致远说,没有接到过政府给弟弟王琪发放补贴的通知,他们暂时决定将王琪安置在酒店。

    儿子维什努说,他做好了随父亲一起定居中国的准备,几周后,他会返回印度处理一些家中的事情,然后回到中国,在咸阳找一份工作。

   
王琪住过的院子,现今已经变成田地。老槐树被冲毁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树塔”,逢年过节,会有村人前来祭拜,祈祷风调雨顺。 韩逸摄影

    漂泊在外54年的老兵王琪,究竟何时回到朝思暮想的村子,至今还没有确定。老家薛宅南村的傍晚,有村民在桃林里焚烧杂草。烟雾混进袅袅升起的炊烟,悬在半空。村民的孩子提着元宵节的大红灯笼走在街上,看似更容易找到回家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6291
主题
655
帖子
4484
积分
19299
现金
19245
精华
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1-11
在线时间
267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8-24

社区建设奖优秀会员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热闹过后,王琪事件可能要烂尾
21464 次点击
132 个回复
远古巨兽9 于 2017/2/20 21:56:0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慢慢就适应了。”王琪希望维什努能够习惯咸阳的生活,陪伴他留在家乡。维什努的哥哥懂汉语,王琪曾经盼着他回国带去一家人的消息。然而,一场大病夺走了大儿子,也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王琪说,现在一家老小在印度的生活,完全靠着维什努在私人企业里做会计的工资,据《南方周末》报道,他每月能赚到600元左右人民币,这也是一家老小的全部收入。

    再过几天,体检确认身体健康之后,王琪准备带着小儿子回村祭祖。长达54年的回乡路,看似划上了一个句号。只是,最初的热情和温暖过后,如何让儿子融入咸阳的生活,他还没有想过。

    “我的任务就是把老人接回来,下一步怎么生活,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侄儿王英军和家人带王琪参观了兵马俑和附近的景点,一点一点重新熟悉家乡。
    至于叔叔王琪的养老问题,他还没考虑好,“毕竟54年了,什么都不好说”。

    大哥王致远说,没有接到过政府给弟弟王琪发放补贴的通知,他们暂时决定将王琪安置在酒店。

    儿子维什努说,他做好了随父亲一起定居中国的准备,几周后,他会返回印度处理一些家中的事情,然后回到中国,在咸阳找一份工作。

    漂泊在外54年的老兵王琪,究竟何时回到朝思暮想的村子,至今还没有确定。老家薛宅南村的傍晚,有村民在桃林里焚烧杂草。烟雾混进袅袅升起的炊烟,悬在半空。村民的孩子提着元宵节的大红灯笼走在街上,看似更容易找到回家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UID
21109
主题
2224
帖子
30348
积分
149620
现金
149656
精华
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3-2
在线时间
770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7-8

社区建设奖评论大师奖在线活跃奖一级八一勋章护坛使者一级解放勋章太平绅士终身荣誉奖

QQ
发表于 2017-2-25 1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死还送个媳妇,谁不说捡靠了,估计这一条比什么都能击垮我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余都市网 ( 新余都市网客服电话:13607902048 )

GMT+8, 2025-5-11 06: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