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四季@@@ 发表于 2021-4-9 20:30

以史为鉴 17-------文武双全 却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节选自《新浪博客-----青林知青的博客》,略有添加

   (编者语)------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屈辱,极其悲惨,极其丢脸,也极其憋屈的朝代。最令人心痛的是,不是金朝太强大,不是南宋太弱鸡,而是岳飞等民族英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辛弃疾等无数能人志士被死死压制,百般打压。所以说,南宋是中国一面最好的历史镜子,

   辛弃疾是文武全才,有人评价他是“武人中诗词写得最好;文人中最能上阵之人”,这个显然是低估了他,在武艺上,他曾经率领一小队人马,在金人大营中将叛徒抓回;此等神武有几人能及?   在文学上,他的诗词广为人知,同苏东坡并驾齐驱。

   他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念念不忘的是收复故土,同那逝世前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相比,辛弃疾可是真刀真枪同金人干过仗的勇士,老迈之年还被朝廷任命为北伐总司令,可惜,未能成行便溘然而逝。

辛弃疾自从“南归”后,一直被认为是外来人,得不到重用,郁闷了一生。

    辛弃疾老家是山东,出生时早已被金人占领,祖父还曾在金朝为官,但老人家却不忘自己是宋人,一直教育辛弃疾爱国和复国的理念,所以,虽然可以说辛弃疾是金人,但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一名汉人,一名大宋王朝的子民。

   早年的辛弃疾其实是一名武人,而且是武力指数极高之人,他的家境应该是很不错的,书也读了不少,在当时金人统治下,各地反金浪潮风起云涌,辛弃疾在21岁时,便拉起了一支两千余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个大文化人,被委以掌管文书大印。
不料,耿京为叛徒所杀,辛弃疾闻讯,在义军群龙无首,即将溃散之时,仅带五十人便闯入金人大营,活捉叛徒,并率余众万余人,押解叛徒闯关南下,直抵南宋都城临安。史载曰:“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根子上来讲,辛弃疾是名文人,并不是武将,却有着如此惊人之举,在赵构立国之初,辛弃疾的壮举着实惊艳,南宋民众更是欢欣鼓舞。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鹧鸪天》是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前面有个小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说的便是他的这一经历;遥想当年慷慨激昂,但报国无门,透骨心伤,虽称戏作却感慨万千,沉郁悲凉。

    这是因为辛弃疾作为北来之人,对这样的人当时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归正人“,因为是从金国归附而来的宋人,所以并不受重用。
最关键的是,南宋立国之初,先站稳脚跟才是硬道理,所以,赵构在金人强大的军事威胁下,一直实行的是忍气吞声,进金纳贡,以求偏安的国策。

    辛弃疾是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所写“壮词”在历史上可谓是第一人,他不同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只是文人心中的豪迈,也许东坡先生连只鸡也不曾杀过呢。

   而辛弃疾是铁血战将,是经历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勇士,所以,在他的豪放词作中,自然就带着一股英气;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拥万夫过江”,准备同金人大干一场之时,却也是他战将人生的巅峰之际,自此之后,便再无同金兵对阵的机会了。
   从奔腾咆哮的黄河边,一来到这秀美的西子湖畔,那柔柔的暖风仿佛立即将南宋王朝的官员们吹醉,身边莺莺燕燕的娇羞美人儿,让他们不能自持,杏花声中传出的消息,只透出笙歌款款和那香软的歌声。
于是,那征战沙场、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便随着佳人美酒,化作西湖上的画舫红烛,如微风拂岸柳,仅留下些丝丝的声响。
    从敌占区一路杀来的辛弃疾,开始时还雄心勃勃,寄希望于朝廷能够整兵北伐,他上了著名的《美芹十论》,论述了北进的整体方略,可是,却如泥牛入海无消息,被朝廷束之高阁,无人理会。
可辛弃疾却不甘心,他不停地上书言北伐,一直把高层惹得来心烦,便找了个借口,让他去江西和湖北等地剿匪,那北伐之事,从此与辛弃疾无关了。
空有报国之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看楚天辽阔,大江东去,时光流逝,那无人诉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着拍击栏杆来发泄,作者的一腔热血,就这样被秋风渐次地冷却。

   辛弃疾不服,他在湖南借着“剿匪”的由头,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飞虎队”,以期在今后北伐的战场上重振雄风。但他的这种行为,同南宋正在同金人和谈的大局是背道而驰的,朝廷绝对不能容忍,宁愿称臣纳币,屈辱受尽也要保住这江南一隅的安宁,这是南宋的国策,于是,借着有人弹劾,他又被罢官,而这一罢便又过去了20年。

    还有一点是人们没有被关注的,辛弃疾实在是个人物,是一个让朝廷又爱又担心的人物,就如同岳飞一样,但岳飞是被赵构所杀,如果让辛弃疾掌兵,又是什么后果,这不得不让皇帝有所警惕。
此说是否能佐证辛弃疾为何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呢?我觉得至少朝廷对此是有所顾忌的吧,因为,辛弃疾毕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庸碌之人,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对辛弃疾的忠诚有所怀疑,只是站在朝廷角度的一种猜测。

    可以说,辛弃疾自来到江南后,一直就被闲置,他作为一名率万名士卒南来的将领,除了在一些地方镇压一些民乱外,几无作为,13年间居然被调14处任官职。
有专家统计,辛弃疾自22岁来江南后直到逝世,除去后来被罢官的时间,一生被频繁调动竟高达40次之多,没几回是升迁,同北伐完全的没有关联,而且几乎都是些闲职,于是,这忧愁便几乎相随相伴了他的整个人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是春花秋月的闲愁;如今“识尽愁滋味”,那是怀才不遇的哀愁;从少年时的风华正茂,到而今报国无门,削职闲居的散淡,这首《丑奴儿》中的“愁”字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也是辛弃疾人生不得志的轨迹,读来直让人唏嘘不已。
    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北伐不成,一代战将被闲置,于是,他用笔来记述自己的心迹,在宣泄自己愤懑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于词作来说,辛弃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耀眼明星,现在人们都将他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其实,豪放只是他抒发豪情壮志的一部分,在他的众多题材,婉约是占其主要位置的,这也是词的显著特征和“正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青玉案》可谓是婉约得不能再婉约了,流传极广,几可看作是“西昆体”一脉相承之作,那最后几句也被王国维形容为做学问和成大事业者的最高境界。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和风格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无论是田园还沙场,从政论到军事,从情怀到叙事,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实为词中翘楚,后世之人望尘莫及,唯有一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应该是辛弃疾最有名的词了,密集的军事意像化为雄浑壮阔的审美境界,第一句直可视为他的招牌,这是他写与陈亮的,其词名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自己称此为“壮词”,可见他对这首词也颇为得意。
此词写得是大气磅礴,昂扬雄壮,但是,一切都如梦境,他空怀爱国热忱而不见于朝廷,于悲于壮都无人理会,所以才会有这最后一句的突兀,而这一句也是这首词中他最想说的,词如刀刻血就,其壮中有悲,壮中有愤,一切都随着白发成为过往,此情此景,让多少人读者之扼腕叹息,

      抱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他,却未能了却自己的心愿,只能 “笔作剑锋长”,也许,让辛弃疾自己没想到的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写就写出了中国文坛上的大手笔,写出了中华壮词第一人。

从将军百战的壮志,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酸,从“栏杆拍遍”的忧愤,到“闲愁最苦”的无奈,最后是落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67岁时,他用最后的力气喊着:“杀贼!杀贼!”然后在病榻上闭上了他不屈的眼睛,一缕英魂在江南的烟雨中消散,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年一介女流李清照尚发出这样的悲壮之声,而辛弃疾却一腔的豪情壮志,被消磨得“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然其词作的悲声中不感英气,依旧能读出“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好一幅静谧诱人的《山乡明月图》,犹如一篇描写乡村夜色的散文,将一个祥和美丽夜景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景致恬淡寂静,寥散清疏,那溪边的旧时茅店,借着蝉鸣和蛙声,在清风明月下是这般的秀丽,从此,一个诗意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被广为应用,这就是“稻香村”。

   辛弃疾的诗词很接地气,反映的是他被罢黜后,将自己的报国之心权且放下,写了很多乡村小景,辛弃疾描写乡间四时景象的词,几乎是最高水平闲适之作了,比如下面这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词,都说辛弃疾喜欢“吊书袋”,可这首词却如顺口溜一般,全用俗语,明白清新,就像是用一个慢镜头,由远及近的慢慢摇来,将目及之景,片片的定格在几个大特写之中,那吴侬软语又象是话外音,衬托着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景致。


   其实,辛弃疾的词呈现着两个特色,一方面是在被人高赞的豪放词中,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时,好用典故;如《水龙吟》、《永遇乐》等词牌,可谓刚柔并济,亦庄亦谐,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

而另一方面,在描写闲适心情时,口语化的现象层出不穷,特别是应用在如《清平乐》、《菩萨蛮》、《西江月》和《鹧鸪天》等一些词牌中,其特征亦是清新闲适,意韵悠长。

    如“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那句“我见青山多抚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惹得后世一个叫杨爱的女子,改名叫了柳如是。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可否认的是,辛弃疾是以爱国主义的“豪放词”而被后世激赏的,他同苏轼一起,被认为是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现存六百多首词作,他对中国诗词的贡献卓绝,几乎是无人能比,

   辛弃疾,一代英雄豪杰,热血男儿,千古风流人物,
   
   他心中怀有强烈的使命感,虽壮志难酬,难圆一生英雄梦,最后是终老他乡;

   今天读其诗词,依然能感受到他生命历程中的壮丽情怀,与日月同光!

风行四季@@@ 发表于 2021-4-9 20:55

1

蓝精灵 发表于 2021-4-10 17:48

南宋丢脸不是官兵武将无能,是昏君和部分文臣贪图安逸,不想打仗,岂不知每年送辽后面是金还有西夏的岁币最后让老百姓买单,老百姓的负担非常沉重

蓝精灵 发表于 2021-4-10 17:49

辛弃疾先是武侠后做文豪

风行四季@@@ 发表于 2021-11-7 21:09

前不久某村招聘一个最低级的科员,尽管年龄和学历都不符合报名标准,但辛弃疾还是去报名了,
因为这个岗位做好了,第一年不仅可以避免本村几个人血肉横飞,还可以使全村近千村民的精神健康为之一振,大幅改善,大幅延缓村民患上癌症的时间。
从第二年开始,至少可以挽救全乡几条人命,可以避免几十个村民血肉横飞。
理论上到了第三年,挽救全省村民的数量将呈几何指数的大幅增长。

后来有人对辛弃疾说;就因为这些年来,你总批评县衙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知道你说的都对,但就是不听,你说的再对,我们也不听。

前不久,辛弃疾向县衙提交了一份全国两种常见类型工亡事故的深度分析报告,一针见血开创性的指出了全国两种常见类型工亡事故的根本核心所在。
希望能尽快就此保住每年大量无辜者的生命。

但很可惜,有心救人,无力回天,空有一身武艺。
前几天,河北某钢铁公司发生一起三人死亡,9人脱离生命危险的该类型工亡事故。
辛弃疾又能怎么办呢?
除非是本着救人如救火的目的,把这份研究报告一式五份,同时发给五级领导。

有人说辛弃疾这些年变了,变得偏激了,总给县衙提意见。

其实不是辛弃疾变偏激了,而是这些人希望辛弃疾一辈子就当一个只会打球,浑浑噩噩,没有脑子的粗人,庸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史为鉴 17-------文武双全 却报国无门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