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5 10:02

非暴力沟通——读书摘录

前不久当当网搞活动,满200减100。给孩子买了几本故事书,凑单买了这本《非暴力沟通》。
这两天开始读,一些有意义的章节,决定摘录出来,与网友分享。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5 10:02

道德评价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评判、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然而,语言使我们限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我从小就学者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兴致,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5 10:03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处于恐惧或内疚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他们不再友好。
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诚实、自由以及和平的价值。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能得到最好的满足。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5 10:03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氛围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得知后一种社会的暴力现象远少于前一种,我一点都不吃惊。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冷战期间,我们看到了这种思维的危险性。美国领导人把苏联看作是致力于摧毁美国生活方式的“邪恶帝国”;前苏联领导人则将美国人看作是试图征服他们的“帝国主义压迫者”。双方都没有承认内心的恐惧。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8 09:57

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也曾以为,作为父亲,我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尽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8 09:57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鼓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这种想法通过“应当”这个词得到了体现,例如“他应当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惩罚”。这种想法认为有些人是“坏人”,应该通过惩罚让他们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一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努力和好属下。

蠢婆的哇 发表于 2017-9-18 10:06

可以,你小孩以后不要像你一样就成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8 15:27

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我,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你是不是感到孤独,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我问道。在她表示认同后,我试图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了一
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的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8 15:27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们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在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是懒虫。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8 15:28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19 16:34

表格就不录入了,直接上图

泥塑人 发表于 2017-9-19 20:32

q67

虎符之兵 发表于 2017-9-22 10:35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相处的共同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雨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暴力沟通——读书摘录